“不相见”:作者的情感密码——《背影》文本解读
(2015-10-08 14:37:13)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 |
分类: 【教学方圆】 |
“不相见”——作者的情感密码
——《背影》文本细读
河南省襄城县教体局教研室
朱自清先生是提倡用白话进行散文写作的,但是在这里却繁琐地用了文言:“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不用相对简洁惯常的“离别”“分别”呢?这正是作者的妙笔所在。“不相见”其实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缩写,是这个典故的活用。它语出《左传·隐公元年》。意思是:郑庄公因母亲姜氏支持共叔段谋反,一怒之下,将其安置到颍城,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事后,非常后悔。后来就有个叫颖考叔的孝子给庄公出主意,机智提出“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办法,在地道里,最终庄公与母亲姜氏得以相见。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黄泉相见”的故事。
作为著名学者,一定会知道这段人间真情——母子那割不断的爱,一定懂得“打断骨头还连着筋”那血浓于水的道理。作者妙用这一故事传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悔歉之意。希望父亲能忘却自己以前与他的不愉快,原谅自己的年少无知,接纳自己真诚的道歉,以化解父亲心中多年的郁结之气。庄公与母亲可谓有深仇大恨还能“黄泉相见”,母子团圆,而父子之间就为了那些生活琐事而愿意彼此长久分离吗?
余光中先生是这样评价《背影》开篇一句的:“《背影》开篇第一句就不稳妥。以父亲为主题,但开篇就先说‘我’,至少在潜意识上有‘夺主’之嫌。‘我与父亲不相见’,不但‘平视’父亲,而且‘文’的不必要。‘二年余’也太文,太雅。朱自清倡导的纯粹白话,在此至少是一败笔。换了今日的散文家,大概会写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不但洗清了文白夹杂,而且化解了西洋语法所赖的主词‘我’,句子更像中文,语气也不那么僭越了。典型的中文句子,主词如果是‘我’,往往省去了,反而显得混无形迹,灵活而干净。”如果把“不相见”理解为“没有见到”,或者是“分别”“离别”等,那是正常不见的,不是故意不见的,那么“二年余”就是“太文,太雅”。如果把“不相见”理解为作者是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那么,余光中先生的评价就值得商榷了。“不相见”与“二年余”可谓一脉相承,作者正是运用“二年余”这样的“文”提醒读者,包括他的父亲,想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样的“文”章,想到“掘地及泉,遂而相见”那样的“雅”事。至于“主词”“我”就更不能省去了。“我与父亲不相见”,用“主词”“我”突出了“我”的责任,强调了“我”“二年余”“不相见”是因为“我”的原因,是“我”在与父亲耍小孩子脾气,同时,又在暗示“我”像庄公一样是多么的后悔呀!如果去掉了“我”,就没有了“我”的主观故意性,“不相见”就是父亲的原因了。如果父亲看到文章的第一句话,心里会舒服吗?不是还在抱怨父亲吗?况且“我与父亲”中的“与”是副词“跟”的意思,不是“连词”“和”的意思,也就不是“‘平视’父亲”了。如果“换了今日的散文家,大概会写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那才寡然无味呢!语言是简洁明了了,但还能传递出“我”的愧疚之情、悔歉之意吗?还能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可见文本解读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更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不仅读懂文字字面的意思,还要善于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那就是语言的奥秘、情感的奥秘、思想的奥秘。把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把文字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把语言背后闪现的思想灵光,通过品味发掘出来,丰富起来,展现开来。
二、知“不相见”之因,探寻文本的深意
三、悟“不相见”之情,把握文本的本意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不相见”可以说就是文本的“文眼”,是作者情感的密码,是作者情致的脉络。如果能够理清脉络,解密情感,那就较为精准地把握了文本的本意。如上文所述,“不相见”所蕴含的是作者的愧疚之情、悔歉之意,那么文本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首尾照应,浑然天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作者开篇化用“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典故向父亲巧妙地传递出自己的悔恨之意,并且在结尾再一次向父亲抛出了橄榄枝,“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何时”照应“二年余”,“相见”照应“不相见”。首尾圆合,结构浑然,既注意了文章的起承转合,又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一个“相见”不就是“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略写吗?不正是希望“黄泉相见”吗?“何时再能”这是多么渴望父亲能捐弃前嫌,父子团聚呀!一个“唉”字,是感叹,还是感动?是感激,还是感恩?万千情感尽蕴其中。但还隐隐约约透露出自己的不自信,能否得到父亲的谅解,也是不得而知的。于是“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情感跌宕,欲扬先抑。《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显露出来的,而是在整个送别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当“他终于不放心”要送“我”时,“我”的态度是:“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没有什么要紧”实际上是对父亲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的奚落和埋怨;当父亲“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时,“我再三劝他不必去”,“再三”即一再坚持,言外之意,送不送都行,不送更符合“我”的心情;当父亲“和他们讲价钱”时,“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聪明”是反语,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是作者事后醒悟过来的自责;当父亲“嘱托茶房”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认为“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总之,“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面对父亲的体贴入微,疼爱有加,无微不至,心细如母,自己不但视而不见,毫不领情,不但不理解,反而误解,觉得可笑,现在想想是多么地后悔呀!面对父亲的行为方式,自己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无一不是在责备自己,无一不是在表达愧疚之情、悔歉之意!而对儿子的不太领情父亲感觉不到,似乎毫不知会,执意要买橘子。这一次,“我”看到父亲肥胖的身子、臃肿的穿戴、“不潇洒的动作”,没有嘲笑,没有反感,突然良心发现,深受感动,以至于两次流泪。这“泪”既是感动的泪,也是悔恨的泪;既是理解的泪,也是惭愧的泪。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想起父亲的“背影”,就流下眼泪。父子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和变化,使文章跌宕起伏,感人至深。文章所表现出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是毋容置疑的,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懊悔以至忏悔之意也不容忽视。
而很多老师在教本文时,都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只是将《背影》解读为父子情深这个层面,对父亲的形象大加分析,而对于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少顾及。学习散文要像王荣生教授所说:“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父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父亲的那个人的心情呢?”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散文要抓住文本抒发了什么情感,关键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拿到解读这种情感密码的金钥匙,不要像学习小说一样进行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