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4-11-25 21:40:38)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葛沽实验  李爱霞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邢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课堂进行检验和指导,同时也非常感谢杜主任及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今天有机会在这里通过一节课来表现一下我的教学思路及理念,在这个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感触很多,下面我针对我这节课的设计流程及课堂环节意图做一个简短的反思,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今天我讲的这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倍的认识”,这是一堂概念教学课。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也是翻阅了教参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的。“倍”是学生的初次接触,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倍”是学生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折点,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即是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真正需要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立乘法结构的伊始。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倍的学习是发生质的变化的第一次机会,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从特殊加法的角度学习的,还是合并于累加的过程,本质上讲仍是加法结构,学生学习倍都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学生学习“倍”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虽然学生学习“倍”有困难,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倍、分数、百分数、比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倍是后续这些概念学习的基础。如果对倍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必然导致见倍就乘的错误观点,倍的初步认识必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又能解释倍的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理解“倍”,总之一定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倍”的模型,不要看到倍就乘,否则高年级就太难纠正了。低年级学生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不能片面地“见倍就乘”。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借助课件、直观图片、小棒等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比较形象地建立了“倍”的概念。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安排了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课标中明确将“几何直观”作为核心概念提出,让我们在课堂上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一方面,在倍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将所比较的事物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经历把研究对象抽象为图形,把对象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图形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满意:

(一)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沟通几个几和倍的关系,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我采用了引入概念—拓展概念—应用概念的教学流程模式,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中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仔细观察,搜索信息,比较分析,引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先通过对萝卜的搜索信息、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在通过摆学具图、摆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二)秉承“数学即生活-----数学很好玩”的教学理念

由于学生都是活泼的、好动的,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他们喜欢听好听的声音,基于此,本节课我秉承“数学即生活-----数学很好玩”的教学理念,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情境串,将所有的知识点串接起来使学生在喜欢的情境中快乐学习,灵活应用。

 (三)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我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力求针对每个环节,每道习题总结出思想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去体悟数学思想及方法。

比较与抽象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同时也是两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用好观察、比较,让观察、比较贯穿全课的始终。孩子对于事物的不同比较容易发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异同点,进行不断变化,从相异点开始渡到相同点,借助丰富的感觉材料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地方。体现了学习的多说多悟,学生有交互。

(三)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首先,我注意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揭示倍的概念。如在课伊始,“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个情境中,一方面可以从相差方面来比两者的数量,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或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个量定为标准量,通过判断另一个量即比较量里有多少个标准量来比较两者的倍比关系。通过几个几到倍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教学过程体现层次性和逻辑性。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其次,我注意了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针对背熟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主题图,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标准量和比较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是谁和谁在比,找出倍数关系,同时渗透正反比例的关系。如:在比较胡萝卜和红萝卜的过程中,兔妈妈又找来一根胡萝卜巧妙地改变了标准量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扎实有效地训练力求做到每个环节都灵活有效。我力求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比较活动,指导学生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用圆圈、小棒等逐渐代替实物,将图案与具体实物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落实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比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后,习题的设计我也颇费了一些心思。不但注重了习题的层次性,更突出了拓展性、开放性乃至思维性,力求针对每题总结出思想与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与倍有关系的问题集中安排,更利于学生进一步在比较和抽象中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通过增加变式练习,设计开放题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第一关我首先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并揭示数量之间隐藏的倍数关系,第二关的画一画更突出了倍的逆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第三关说一说,摆一摆,体现了操作性及一题多解的思路,极强地体现了倍数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关通过对白珠子和黑珠子的排列规律进行描述,通过不断改变组数使学生意识到,无论组数怎样变化,黑珠子和白珠子的倍数关系是不变的,初步感知比列关系

小结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另一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全方面去总结这节课。最后我再进行了学习知识和过程的总结。

与此同时,教学真的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前我对讲授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成进行了预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以下几点完成得不好:

(一)、我在备课环节只注重了读懂教材,深挖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但我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读懂学生,邢老师曾告诉我们读懂学生远比读懂教材要难得多也重要的多,由于我没有“备”好学生,没有做好学生的知识前测,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符,其实学生对“倍”的认识远没有我想得那么陌生,我还是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不能紧紧跟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依存着我的教学设计去生成,这样的课只是初级的课,真正“好老师”的课上需随着学生的生成而进行教学,将整个教学设计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我仍需努力学习。

(二)由于对学生的预估不准确,课堂节奏的把控不是很好,在我的设计中虽然想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体验和操作,以学生的体验和操作为核心,但因为前面引入的拖沓,致使时间不充足,没有提供学生充足的体验、操作的时间,未完成我的设计构想。

以上就是我在上完这节课后的粗浅反思,今后我要认清学生的初始状态和知识得生长点,更多地相信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一定要给学生机会,给学生舞台。数学课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训练,我要抓住核心问题,引发数学思考,启迪学生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核心,将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孩子多说自己的个性想法,让学生敢想敢说。用民主的氛围、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撬动数学课堂,使学生越来越聪慧,使数学课越来越有数学味。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我的课堂会更有趣、更高效,以期达到“教而无痕,学而有得”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