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落实生本课堂

(2014-11-24 08:52:05)
标签:

教育

如何落实生本课堂

听了爱霞的研究课《倍的认识》,就如何落实生本课堂谈两点感受:

1、  课上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发言权。

“我替xx补充一下”“我可以说的更明白”……本堂课上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知道标准量变了,比较量不变,倍数就变;比较量变了,标准量不变,倍数也变。就像我们慢慢长大一样”这是一个学生在谈课堂收获时的发言。

“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怎么这么活跃啊”这是听课老师的评价。

我认为学生的精彩表现缘于教师的转变,教师一变,学生就变。因为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共同学习的伙伴,给予他们发言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才会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交流碰撞的鲜活场景。我们看到本节课上教师没有因为孩子表述不清而随意打断,每个环节都是让有想法的学生充分表达后再进入下一环节,没有因为赶着完成教学设计而阻止学生的发言。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出现孩子由学习“倍”的知识联想到他的成长过程,尽管不太恰当,但这是孩子最真实的感悟,是发自心灵的。一节数学课能让学生有如此深的感悟,这种感悟所产生的价值或许远远超出对知识获得。这样的课堂才是以生为本、灵动的、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

2、教学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做到以“学”定“教”。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做充分的预估,课堂还是以“教”定“学”,没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调整教学策略,落实以“学”定“教”。

课前与爱霞一同研讨过教案,对“倍”概念的理解,我们设计的方案是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明确“表较量里面有几个标准量,就是几倍”。当课上出示图

胡萝卜:○○ 

红萝卜: ○○  ○○  ○○  ○○

师: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

生:4

师:为什么是4倍?

   按教师的预想应该说:因为红萝卜里有42根,但多数学生回答:因为8÷2=4。可以看出学生对“倍”的认知超出了我们的预估,这时教师没有追问算式的含义,而是引导学生看图,教学生按老师的预想说理由。之后红萝卜增加2根,教师再问:红萝卜为什么是胡萝卜5倍?学生仍用10÷2=5。教师为了统一学生的思路进行了大量的说理由的练习,有指名说、同桌互说、开火车小组说,最后总结出找倍数的方法:找标准量---圈一圈---数一数,这样做就是在以“教”定“学,让所有学生 都按老师的既定方法思考问题,有的学生明明可以用除法计算,为什么还要去圈一圈、数一数这么麻烦呢?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何做到“学”定“教”呢,首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做充分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再有,课上出现超出预估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就调整教学设计,如本节课找倍数可以允许学生用除法,但教师要清楚学生可能只是知道求倍数用除法计算,但并不清楚算式的真正含义,所以要在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时,顺势而导进一步追问式8÷2=4表示什么,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确算式也是表示8个红萝卜里有4个胡萝卜的个数,跟圈一圈、数一数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样是看比较量里有几个标准量。

说容易,做很难,落实“生本课堂”还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实践。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数学工作室的课堂探索之路刚刚开始,在行进中,总会有崎岖、坎坷,但是不变的是最初启程时心中那份信念。    杜国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