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之“渔父”篇——读《楚辞·渔父》篇有感
(2014-10-13 09:00:51)
标签:
教育军事历史时尚文化 |
这是一段:‘宁折不屈’的耿直与‘和光同尘’的无为之间的辩论。渔夫以为:不论是‘清’还是‘浊’,都可‘为我所用’,屈原缺少的,恰恰是这点儿不失原则却又有所‘变通’与‘随和’的‘情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既褒扬屈原这种‘至死不渝’的耿直,也为缺少这点儿‘变通’与‘随和’,致使自身最终陷入绝境的屈子而扼腕惋惜。反之,只有‘至死不渝’的耿直、为理想而蹈死才是豪放的屈原之真实形象,一旦有所‘变通’与‘随和’就已经绝不再是屈原了!
《渔
汉代王逸说:‘《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u。淈,浊也。一曰:滒泥;一曰:水出皃。
【现代汉语译文】
屈原已经被流放,游走在江边潭畔,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老渔夫见到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就被流放了。”老渔夫说:“圣人不拘泥于事物,却能与世事一起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众人皆醉,何不食其糟粕啜饮薄酒?为什么非要思虑深沉境界高远,自讨流放?”屈原说:“我听说:新洗了头髪的人必定弹去冠上的灰尘,新洗了澡的人必定抖抖衣服。哪能让我这清清白白的身体,去接受那些污浊不堪的东西呢?我宁可赴蹈湘江的流水,葬身江鱼腹中。哪能让我的皓然洁白,去蒙受世俗的尘埃污垢呢?”老渔夫莞尔一笑,荡桨而去。远处传来老渔夫的歌声:“沧浪之水清澈呕,可以洗涤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浑浊呕,可以洗我的脚。”老渔夫远去,没再与屈原说话。
http://blog.sina.com.cn/u/5124979397
木工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