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与 读史———读《史记·封禅书》篇有感
(2014-09-15 10:42:42)
标签:
情感教育历史文化收藏 |
司马迁在这部‘信史’《史记》中对有所作为而决非昏庸至极的汉孝武皇帝刘彻事迹的记述——包括《孝武本纪》、《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的叙述——如此苍白、如此荒诞不经,武帝的政绩仅散见于诸多《世家》、《列传》之中,且《孝武本纪》与《封禅书》如出一辙,给读者的印象就仿佛是武帝终生只作了一件事,且此事荒诞不经即:祭祀鬼神、寻求神仙、追求不死。于是,可知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痛恨之情深入骨髓。然而,循私情以记史就犯了史家之所以伟大的大忌。惜哉!痛哉!
从《史记》中就很难清晰地了解司马迁当世的汉武帝的业绩史实,不得不参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九∽十四》以及班固的《汉书》。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三位史家迥然不同:
- 西汉的司马迁的态度是:对汉孝武皇帝不予置评,从所记零散的史实由读者自己评价;
- 东汉的班固则高度颂扬汉武帝:‘……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 宋神宗时代的帝师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毁誉参半:‘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他认为汉武帝虽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类似于秦亡的祸患,乃是汉武帝的过人之处。比较客观。
可见史家也决非无自我情感的冷血动物,都逃脱不了个人情感、所处时势、个人地位、自我立场、……诸多内外因素的羁绊,纯粹客观的史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史籍也不存在。但可以看到越是远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史家,由于没有当世的利害关系,其评价总会客观些;遭遇历史事件和人物且不免于利害关系的史家,其评价主观的、情感的因素就会增加。如何正确解读史实,并能从中匪浅获益,就完全在乎于读者自身的素养了。
http://blog.sina.com.cn/u/5124979397
木工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