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禮’———读《史记·礼书》篇有感
(2014-09-03 14:42:01)
标签:
文化礼制欲望先祖社会 |
摘要:‘尊天地,敬祖先,隆君师’这三方面是中华民族‘礼’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礼’的核心与实质。
‘禮’这个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是古文的‘禮’字的近似字体,被现代简化汉字所采用,很有依据,极其恰当。‘礼’这个词本意是人们履行用以敬神祈福的行为和仪式。从周代开始,‘礼’这个词被拿来作为社会制度的名称——礼制,《周礼》就是把‘礼’作为社会制度的代表。‘礼’所强调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及其政事的有序运行。
实际上,‘礼’这个词是礼制、礼仪、礼貌三者的总称。
- 礼制,是‘礼’的社会制度性规定,其核心内容是社会贵贱尊卑等级的制度化规定,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核心体系,其中也包含了社会财富的等级化分配制度,以及器物使用的等级化规定。
- 礼仪,是礼制所规定的不同社会等级的祭祀、生、死、婚、嫁、相见等社会活动的场合、仪式、礼节等具体的行为规范。
-
礼貌,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执行礼仪的样子、外观表象。
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纲纪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这段话说出了‘礼’的实质。‘礼’的实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其核心就是划分并且制度化地明确该社会的尊卑贵贱等级,从而按等级明确社会财富的分配,且以其可以使用的器物标识相应的等级,并为各个等级冠以确定的名号,规定各等级间的服从关系。所以‘礼’的核心是‘礼制’,‘礼仪’与‘礼貌’仅仅是‘礼制’的末节副产品。
而我们现代人所挂在嘴边的‘文明中国礼’,主要说的是‘礼仪’和‘礼貌’,早已废弃了‘礼’的核心内容——礼制。现在的‘礼’这个词早已被抽换了原先的概念。所谓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种说法的关注点也仅仅在于礼仪。不管‘礼’的涵义在现代如何变化,‘礼’所强调的有秩序社会这个重心没有变,于是‘礼’就具备了自诞生以来亘古不变的生命力。
司马迁说: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贪欲也。],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悁也。
司马迁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上天与大地,乃是生命的根本;先祖,乃是效仿模范的根本;君王与师长,乃是平治之世的根本。哪有天地会厌恶生命的道理?哪有先祖会厌恶后辈成长的道理?哪有君师会厌恶平治之世的道理?天地、先祖、君师这三者一旦偏离丧失,必定不会有安定的人。所以,对上尊事上天,对下尊事大地,尊敬先祖而隆盛君师,这是礼的三个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司马迁的社会秩序观,他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社会秩序观——尊天地,敬祖先,隆君师——这三方面正是中华民族‘礼’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礼’的核心与实质。换言之,脱离了这三方面,抑或脱离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中华民族的‘礼’就无从谈起。
试想:一个不尊重天地——天地可理解为大自然——的社会,一个不恭敬中华民族祖先圣贤的社会,一个不隆盛师长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昏乱的社会,必定是个无道德、无秩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的人们其思想行为也必定昏乱,人们的‘礼’又从何来?!缘木求鱼地空谈‘礼仪’、‘礼貌’还有何意义?!
http://blog.sina.com.cn/u/5124979397
木工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