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建筑建设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标签:
旅游景观风景名胜区 |
分类: 景区景观 |
景区建筑建设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 建筑的性质
了解建筑的性质,明白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要求,是可否落户到风景区的关键。风景区总体规划中都有明确规定,如峨嵋山风景区提出“山上游,山下住”,九寨沟风景区提出“沟里游,沟外住”,很显然旅游服务设施如宾馆、饭店应尽量安排在山下或沟外,山上和沟内只能安排必需的建筑小品如厕所、景亭、小卖部等,像黄龙景区内连小卖部也不安排,非常注重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几年前国家有关条文还规定了风景区内不得搞度假区、别墅和房地产开发;重大的建设项目如大饭店、索道、公路桥梁、大型娱乐场所都要报建设部审批,就是为了避免风景区内造成建设性的破坏。
2. 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风景区的整个环境。一方面是整个风景区的格局要求,旅游服务区、游览区、管理区的布置,应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配套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是落实具体的位置,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诸如景观要求、地形地貌、游人的游览需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修登山道时,还诏令要求“升山路有大石难越者,筑土平之或委曲而过”;在建造泰山玉皇顶的玉皇庙时,为了保护玉皇顶的峰尖,在选址时让极顶石露在庙的院子里,否则后人就无法确定玉皇顶的海拔高度了,所以具体选址时,务必做到慎重地对待每一自然景观。
3. 建筑的体量和风格
景区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视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规划中指出宜小不宜大,大或小只是相对而言,如在峡谷中建筑体量大了,会使空间环境变小而显得压抑。关键是要看建筑立是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的。还有景区内的建筑小品,除了体量适宜得体外,应当采用当地材料构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会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因此风景区的建筑体量和风格与处理手法有着密切关系,但总的来说体量小一些的比大体量好处理。
4. 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运用
风景区内的建设项目有它的特殊性,既要和景观环境协调,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结合传统的做法和技术,大胆采用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也会有效地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某些不和谐的问题。毕竟我们的社会已进入21世纪,如果还全是传统的、原始的做法,一方面很难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如建筑结构强度、施工人力、财力和现代人新的审美要求等;另一方面也不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东西。泰山在修复古建筑方面不断采用对保护古建筑有利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给后人留下可考证的东西,其实很多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都这么做了。如新型建筑材料的采用、宾馆饭店的锅炉从烧煤型改成三回程烧油型、污(废)水处理从简单渗透排放到厌氧沼气池处理和埋式强力处理排放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建筑的体量和造型。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既要大胆采取,又要慎重对待,切勿张冠李戴。若不管什么建筑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琉璃瓦、外墙砖、仿木、仿竹等,那定会弄巧成拙,不伦不类。
5. 综合考虑,生态化的整体设计
景区单体或群体建筑应是整体的空间组合,它牵涉的内容很多,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既要考虑到以上几点,又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对其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切忌匆匆定案,单独设计,仅顾眼前的情况,而造成各自为政,失去建筑整体的美感。
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整治和绿化,通过障显、衬托、隐蔽、协调、装饰等处理方法,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尤其较大规模的建筑或建筑群更要及时地做好这项工作。如果不进行整体化的景观生态化设计,结果达不到景观效果,反而影响了风景区的形象。近年来已有一定量的建设项目,把绿化和整治工作与饭店的主体工程统一考虑,施工中保护原有的树木,加强庭园绿化,设置室外音响和有特色的垃圾箱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给游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
6. 名胜古迹的保护
在我国,以名胜古迹为主的风景区占大部分,名胜古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对于名胜古迹的保护,要保护其“文态”环境,强调整体关系,对它们进行修复和维修时,应该考虑到保护、保留、整治等方法,即绝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性的保护相结合。
7. 重视景区内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建设
民居建筑作为特殊的景区建筑,应该严格保护。我国绝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有居民居住在内,有些还不少,不像美国一些国家公园。若处理得当,这些居民生活、生产活动使风景区更富有人情味。其民居与环境的高度协调,构成了风景区的重要特色,对于这些民居建筑的保护好坏直接影响到风景区的特色和形象。例如楠溪江就属于比较典型的风景区之一,她有着保持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和古建筑,成为楠溪江风景区五大特色之一(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在以《楠溪江古村落及其自然环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要求遗产地应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和独一无二性,专家们认为现状的楠溪江古村落申报很有优势,但难度非常之大。优势在于古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难度却是要抢救有价值的古建筑,拆除破坏古村落风貌的违规新建筑。此外新建的民居在选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与环境很不协调,严重威胁着楠溪江古村落的风貌和景观环境。所以保护作为特殊景区建筑的民居建筑,严格控制和正确引导新建民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解决得好才会使风景旅游事业更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