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2018-09-15 11:34:46)
标签:
七年级 |
分类: 周记 |
最近我看了一代大文豪,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这十篇散文中,要说使我最印象深刻的几篇,不得不说一下《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以及《二十四孝图》了。《狗·猫·鼠》中我认为好的语句是: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在《狗·猫·鼠》里,鲁迅先是写了仇猫所被人讥讽的经历,再是所仇猫的原因,是因为他养的隐鼠被猫吃了,后来才知道是被自己的保姆“长妈妈”踩死了,但是长大后的他对于猫先是欺凌,再是同情,且用“猫”来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某些人,欺压弱小,阿谀奉承。
再说说《二十四孝图》这篇散文,主要就是揭露封建迷信对于近代人的破坏。"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鲁迅却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写了在他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其中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从这些散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当时旧社会的担忧以及对一些人行为的失望,有人这么解释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我认为说的很对.鲁迅,用笔做武器,在很多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出,所以,朝花夕拾所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篇散文的收获,还有更多的对当时社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