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直想去陕州的地坑院去看看。2020年11月28日下午,在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三门峡)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培训中心组织了去地坑院实地采风。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下院子,砌窑子,娶妻子,坐炕子。”这是流传在陕塬的民间小调,也曾是无数庄稼汉的梦想。可见在当地,建造窑院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和子孙繁衍。
据介绍,地坑院营造十分讲究:由风水师用罗盘根据地形地貌、场地条件,确定宅向和宅型是东震宅、西兑宅,还是南离宅、北坎宅,地势要“后靠前蹬”“坐空朝满”。
用罗盘磁针结合磁偏角、风水避煞偏角定向,用线绳放线、土工尺度量、条盘定直角、木桩定位,长宽尺寸含五(土)。
整个村庄形成地坑院群,一般以家族连锁成片,父子、兄弟之间的地坑,有的互相连通。
来到这里,虽然看不到房子的大小、高低,从各家的地坑院入口就能看出这家的贫富 。入口处有石狮、拴马桩等,那是大户人家,一般百姓人家摆放着石台,以作家门记号。

进入地坑的路线与地面的道路一样,有直路,有弯路,有丁字路口,也有十字路口。

地坑院多是方形,依地势而建,四面依据辈份、使用功能不同,大小、高低不一样。

修建窑隔,安装门窗,“扑门仰窗”“主窑一门三窗,其他一门两窗”,。

那时建地坑院,没有图纸,建设方案全在心里。防水、防火、防盗、通风等功能一应俱全。

窑洞里冬暖夏凉,炕灶相连,土坯层数为“灶三炕四”,形成坡度,利于出烟,炕的长宽含“七”,暗含“炕不离妻”。

每一家的地坑院都建有收集、储存雨水的地窖。在那缺水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财富。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

现在的地坑院,己开发成旅游点,很少有人居住,原居民己搬迁下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地坑院成为展示当地民俗风情,见证社会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若是来的巧时,也能看上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