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体会——校园安全 重于泰山(听张文报告有感)

(2015-01-16 16:28:07)
标签:

教育

分类: 张艳改工作室

当班主任已接近二十年了,对于学校安全工作,这其中的感触很深,一怕电话响不停,最怕学生出事了,二怕家长闹不休,弄得手忙心乱。1216日上午,我听取了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文老师的讲座《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通过本次讲座,我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学校保证学生安全责任的职责范围及相关要求,掌握了预防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心里一下子踏实很多,不是安全工作难做,是我们对安全知识学习太少,特别是有关法律知识淡薄,忙得没有头绪和章法。如果头脑清醒,安全知识丰厚,防范到位,工作细致,程序合法,安全隐患并不可怕。感谢张文老师——这次系统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大。

        事实上,我们学校对校园安保工作非常重视。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和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科老师都签署了责任目标书。每学期,学校会组织各种教师安全教育培训会、督导检查和总结会,大队部组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可谓是常抓不懈。每天,中层以上领导轮流值班,巡视校园安全设施,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和学生安全工作万无一失。每逢节假日前夕,学校会组织各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室、餐厅、宿舍,一一检查安保工作是否落实了学校要求。滨城区消防支队、卫生防疫部门和管委会经常到我校指导工作,对我校餐厅和教学安全工作非常满意。

       但不可否认,每学期,学校也会发生学生磕磕碰碰等人身伤害的事情。原因是学生年龄小,人数多,学校走廊是瓷砖地面太滑,有时孩子奔跑太快,造成磕破受伤。小问题,校医室处理,需要缝针或拍片检查的,我们马上送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治。大部分家长比较理解学校的做法,在处理学生伤害事宜时能配合学校和保险工作,没有异议。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在校园里发生人身伤害不能接受,指责校方,情绪激动。每逢此时,我们就本着“关照孩子——不推脱责任”的原则,“先救治、后解释”的原则予以人文关怀,主动让家长感到我们的诚意。如果真是遇到了蛮不讲理的家长,我们也会咨询法律顾问,保护学校的利益。

        在听取张文老师报告的同时,我也对照我校的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作为班主任,如何加强安全工作,有了新了的想法。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落实:

一、召开安全教育培训会,明确学校责任,清楚职责范围

1、系统学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安全工作不能有一点漏洞,一点疏忽终酿成大祸。发生一起群死群伤事件,所有办学成绩一票否决。面对社会,毫无理由做任何解释。无论是校长,还是当事教师,一辈子都会受到良心谴责,心理阴影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出事了,拿钱赔偿,那是没有办法的做法。拿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困难。但感情、人身的伤害,都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在伤害事故中,最受伤害的是孩子,拿什么都换不来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受伤害孩子的利益。

       校园伤害中大部分是责任事故,不是意外的事情。意外的事情,是无法预防、不可抗力造成的。许多事情应该是提前想到,但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这就是失职。使我们没有尽到注意义务造成的。因此,人人尽职尽责,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才能防患于未然。

2、明确保证学生安全责任的职责范围,提高责任意识。

时间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上、课间操、课件10分钟,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包括班级、队日活动。在这些时间范围内,学生发生的人身伤害,与学校是有关系的。

       特别强调是学校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安全,这是一项必须重视的内容。组织的各种活动,要提前了解活动场所周围的环境:安全门、安全通道,如何撤退,准备好安全预案,减少事故。不能组织不适合孩子的活动:擦玻璃、维持交通秩序、长跑、体育专业训练等。

       空间上——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设备设施、各种房屋等,包括楼梯、水龙头、实验室器材、电线老化、灭火器失效、学生宿舍临窗、出租房和校车的安全,都要经常做到防范。

       其他,都不是学校的责任。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要把带有安全隐患的事务带到学校。

3、清楚学校没有责任的情况,提高法律意识。

确实是学校无法抗拒的事情,如课间学生去操场玩,遭雷击,学校没责任。

在学生活动中难以避免的情况,如踢球中骨折、受伤,不是恶意伤害,学校没有责任。这没有办法避免,因为体育课程必须设置,但校方和老师注意解释态度。

学生严重违反学校制度造成的安全事故,家长负全责。

  孩子身体有毛病,但家长因怕有影响不告知老师的,后果自负。孩子有不正常,老师已经告知家长,但家长不重视,造成后果的,学校没责任。

  学生自杀、自伤的,不是老师侮辱造成学生人格受到伤害的,正常的教育或批评引起学生自杀的,教师没有责任。但体罚,是故意伤害。毋庸置疑是老师的责任。

  非工作时间,学生上下学期间,治安事故找治安,交通事故找交警队,学校没有法定的接送孩子义务,没有责任。

  发现学生擅自离校,不请假,学校不负责任,但必须马上找。

  假期,学生擅自进校发生事故,责任自负。

  器械维修、有提醒的,学生发生事故,学校没责任。

  二、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

首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能时刻保护在学生身旁。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例如:过马路时,意识到交通危险,从而提高警惕性。游泳时,知道游水的不利因素及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从而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碰到陌生人时,能产生防骗意识等。另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环境,及时视察潜在的危险。例如危房、危楼、建筑工地,公路沙井等。只要有了安全意识,我们就多了一份生命的保障。

       其次,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安全知识。例如:交通安全知识,包括过马路常识,识别红绿灯的作用,驾车行驶的规范和有关交通的法律法规等。校内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推拥打闹防踩塌知识。台风暴雨地震等大自然灾害的认识。防火、防电、防有害气体等知识。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求生自救自护的本领。生活之中,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假如一旦有险情发生,我们要教导学生不要慌乱,必须冷静学会求生,学会保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体验的方式、观看录象、邀请专业人士示范引导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自救自护本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例如拥挤事件发生后,学生该如何逃生,才能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我们可先通过讲座讲解求生要领,然后模拟演练,实践中学习。只要学生懂得安全知识,有安全防范意识,并有一定的自救自护能力。我想,危险定会远离我们。   

最后安全教育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要保证孩子能听明白。不鼓励孩子见义勇为,不鼓励孩子和坏人作正面斗争,学会周旋、逃跑,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救火、救人等危险行为,都是成人的事情。

  三、完善班级安全制度,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1、在教室醒目处公示安全预案

  让学生都清楚,要紧急情况下,学校做出的积极应对措施,尽快减轻学生伤害。做到领导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关于每一个时间和和每一处空间方面的安全管理都要有明确要求。并坚持每月一次的消防演习,培养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有序撤离。

  2、修订和补充安全工作小组和管理制度。

   当学校制度和学生安全出现冲突时,学校制度马上撤除。

   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带有安全隐患的行为,要有明确的制止规定。如:课间追逐、餐厅里快跑、上下楼梯等。发现学生有危险苗头的行为,老师要及时制止,履行职责。教育学生要及时给老师汇报同伴违规情况、教室里不安全的情况。

  配合门卫把好校门关。上课期间,学生不能随意出入。有事要严查家长手中的老师批准条。家长接孩子,在校门口,不能进去。接孩子的人不是孩子的家长,要电话联家长确认。无人接时,学生不能自己走。

  严格履行放学路对制度。放学时,班主任带队把学生送到接送区,要亲手交给家长。

  健全安全报告和事故记录制度。为了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每发生一起事故,都有完整地记录下来: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如果处理的,责任是怎么划分的。家长、学校和教师各一份。公开此事,引以为戒,便于大家吸取教训。

  坚持校园信息告知制度。有关学生的安全信息,心理或身体有异常情况,要及时转告给家长。停课、上半天等课程调整信息,接送孩子信息,要提前通知给家长。

  四、做好学生伤害的及时救治工作,让每一个家长放心。

事故发生以后,启动应急预案,先别说是谁的责任,应马上救护孩子,减轻事故的恶化。遇到孩子从高处掉下来、磕破、被扎、流血等情况,先立即去医院检查。延误救治时间,造成病势加重,学校承担责任。老师和校医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耽误学生的治疗。如老师延误救治时间,老师负责任。

  在校园里学生发生伤害,学校应该承担责任,但不允许家长来学校大吵大骂,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打校长和骂老师,都是违反法律的。

  五、建立家长委员会,吸引家长帮助学校处理一些事情。

  邀请一些热心教育,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例如学期初,新生家长的培训,效果就会很好。因为家长的意见很客观,学生家长会乐意接受教育,并积极配合。

  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证了安全,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抓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