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两千字的总结可以两个小时内轻松写完,没想到在德国度过的半年时光实在太丰富,太深厚了,不静下心来好好梳理,很难做出一个系统的回顾。于是,两千字的字数要求和给自己规定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限制,就远远被我抛在了脑后。
作为2014年秋季留学德国的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交换生,我的感触和经历跟大多数同学都是不同的。本科生的时间精力大都放在课程学习和校外内实践上面。而研究生则要更多的注重学术研究和人生规划。回国将近三个月了,我几乎是在回国的飞机上喘了口气,下飞机后立即投入了新的战斗。因为德国的学期和我们国内的不同,那边冬季学期结束回国刚好是我们国内新学期的开始。回国后这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约见导师的次数超过了之前我在国内学习一年半内的约见次数。阅读论文的数量超过了我过去所有学习生涯加起来阅读的文献数量。电脑的屏幕满满地被文献霸占。时间如此紧张,从小到大都保持的午睡习惯,终于从当初出国的那一天起就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一切都要从2014年10月出国交流谈起。
我是外文学院英语系的研究生,和其他英语系同学不同,我没有申请英语母语国家的交流机会,而是选择了德国图宾根大学。这个选择主要是基于我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规划。语言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而我本人所热衷的世界通用语和二语教学研究更是以德国为学术大本营。图宾根大学的文科学科实力雄厚,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是我开阔眼界的最佳选择。此外,德语是我的第二外语,但应试的学习方法和读研以来应试技能的退化已经让我的德语成了名副其实的半生不熟,我很想利用这次机会给自己的德语脱胎换骨。又加之德国的学术氛围和福利待遇都很适合我进一步深造,此次交流中我也把寻找博士课题和博士导师作为主要目标。由此以来,我给自己这半年的交流学习制定了三个目标:第一,提高德语水平;第二,在国外的语言学研究框架内重新认识语言学研究;第三,确定硕士论文课题,进而选定读博的研究方向。而今天,当我坐下来写这份总结的时候,我很欣慰地告诉我自己,这三个目标,我都实现了:
第一,提高德语水平。
图宾根大学每学期都开设有多种多样的德语课程,课时和学分随着上课的强度不同而不同。我综合自己的德语水平和时间安排,选择了课时最多,考试最多,作业也最多的Intensive
Course。我们开学注册是在10月份,这门课11月份才开始上。所以,选完课以后,我唯一的安慰就是10月份还是有时间慢慢适应新环境的。但没想到,选课后的第二天就收到考试通知。这个考试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分班考试,但德国人做事从来都是不怕麻烦不嫌费事,组织考试也不例外,语法写作口语分开考,从十月份的第一周开始,每周考一项。所以我还不知道老师和同学是谁的时候,就已经和监考的助教很熟悉了。整个十月,还没来得及熟悉下从寝室到图书馆的路线就开始疯狂备考。幸好自己从国内带过去一本国产的语法书,否则从图书馆真的找不到适合中国学生看的德语语法书呢。语言学习总是很见成效的,我下了很大功夫备考。因为担心自己被分到初级班而学不到东西。所以,就一股劲儿向高级班冲刺。结果如愿以偿,我考的分数很高,就连口语考试也因为在德国室友的帮助下背熟了好几段老师会问到的问题而拿到了高分。但进了高级班以后,第一堂课就让我目瞪口呆了。高级班的同学平均学习德语七年左右,一个班级20人,有一半都是德语专业的,其他的同学有移民德国好几年的,有在德国从硕士读到博士然后在德国工作的。我是唯一一个到德国刚一个月,而且学德语不满五年的学生,而且是唯一的中国学生,而且我们老师规定,同学之间不可以说英文。于是,我简直进入了外星球。什么都听不懂,偶尔可以看懂几道语法练习题。老师放没有字幕的视频,放完大家分小组讨论,我根本不知道视频里讲的是什么,也听不懂同学们在讨论什么。有时候实在憋得难受,会忍不住用英文问他们,这个时候,同学们都会微笑着对我摇头,意思是:No
English.
而这个课,每次竟然要上三个小时。第一节课结束后,我毫不犹豫用英文给老师发了邮件,请求她把我调到中级班去。但老师用德语回复我,她说我非常适合在她的班级学习,相信我会越来越快乐的。我只好第二天再去上课,同学们都洋溢着笑脸,每个小组都力争上游,老师显然也很有教的兴致。可我依然是哑口无言三个小时。那几天的情绪特别低落,我甚至觉得自己在丢中国人的脸。我更害怕因为自己而给这些外国同学和老师留下了“中国学生很懦弱”的印象。我找我认识的德国小伙伴聊这个问题,她建议我去旁听汉学系的中德互译课。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她帮我查了课表,刚好下午有课。我一分钟都没耽误,立即去了汉学系。果然,我在那里找到了同盟。这么多年学外语,我
德语课的部分学习资料以及班级合影
和给予我极大帮助的德语课助教以及语义学课同学Melodie合影
|
|
深刻地理解中国人学外语的难处。但是,外国人那么努力地学中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老师一眼就认出我是汉语母语者,所以上课频频点名让我给德国学生纠正发音错误。就这样,我认识了几位学习中文的德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常用的德语句型,尤其是发问的句型。这样我就可以在我的语言课上不懂就问。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慢慢步入正轨,我的进步也十分明显。从一开始的哑口无言,到后来一上课就不停地问问题,记笔记,查字典,到再后来轻松应对小组讨论,并常常代表小组总结发言。
语言课到12月底就结束了,短短一个多月上满了正常课程一个学期的课时。这一个多月,我为了弥补自己德语水平的欠缺,早起晚睡,写了两百多页的笔记,参加了六次考试,作业更是从早忙到晚才可以做得完。期间又旁听汉学系的翻译课,和三个德国同学结成语伴关系。最后的成绩也是令人欣慰的。德国的成绩由1-5分来计算,1分为最高分,我拿到了最高学分8个学分(共8个学分,根据平时6次考试成绩可获得8-2个学分不等)的同时,也取得1.3分的好成绩。当然,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语言能力上的提高。这门课结束后,我再也没和德国室友说过英语,再也没有和德国导师用英文写过邮件了。
第二,语言学学习。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研究生学习和本科最大的不同之一便是学习重心的不同。出国的时候,我的学分已经基本修满。所以没有给自己制定修多少学分的硬性计划,而是抱着一种学习德国人科研方法的心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的。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内,我们国内的学术成就大都是研究国外成果所获得的二手成就。一方面这和我们的国情密不可分,国外人文学科发达,研究资金充裕,我们国家主要的科研经费还不得不投入到理工科方面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在语言学这样非常需要实证研究的社会学科研究方面,西方人的水平要远远高于我们。另一方面,这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也有很大的关联。德国人不拘小节,细致严谨的科研作风,在他们的语言学课程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正式选修的Introduction
to
Liguisitcs由三个老师分模块进行上课。因为语言学涵盖的范围很大,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来给我们授课。除了三个老师,更有三个课程辅导老师,给我们开辅导课。每周的正式上课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辅导课却有两个晚自习的课时。辅导课会针对该周的授课内容进行精细讲解,这在图宾根大学是一种很普遍的课外辅导方式。辅导老师基本都是博士生。我在这门课的经历和在德语课上的经历完全相反。第一节课上完,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因为是英文授课,理解没有问题,而课程内容好像也很简单,我甚至骄傲地没有去上课后辅导课。但是几次课下来,完全不是这样了。课程越来越难,尤其是到后来老师会列举大量的德语中的例子来讲解理论,学期中间老师公布的考试规则更是让我这个留学生替自己捏汗。万万想不到,由于这门课是由三个老师授课,所以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正确率,才算是通过了这门课。而考试的内容竟然是我从小到大都很不擅长的多选题。没办法,德国人就是这么细致,这么不辞辛劳地细致到底。当老师公布这个考试规则的时候,台下的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似乎都觉得这门课是一定不会过了。所以,我开始了白天上正课,晚上上辅导课的生活。这中间我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除了上课我还要广泛阅读文献,寻找自己的课题。又加之德语课高强度的训练,每天回到宿舍都特别累。
和给予我极大帮助的德语课助教以及语义学课同学Melodie合影
|
上这门课的同时,我还在旁听语言学系的研究方法实验课和语义学课。作为交换生是无法选修这两门课的,因为任课老师需要选修的同学出具选修他们上学期另一门相关的入门课的证明。并且接受的人数很少,我到德国的时候,这些课程都已经没有名额了。但所幸我的德国导师很乐于帮助我,替我联系了这两门课的老师,我才有旁听的机会。虽然是没有这两门课程基础的旁听生,但所幸我认识的德语课助教恰巧在选修语义学这门课,在她的帮助下我才跟得上这门课的节奏和进度,学习了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句法语义理论,极大的开阔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在欧洲的学术框架下重新认识了语言学,对他们的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我以后到国外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的课程成绩也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尽管后来我自己看到成绩单时都难以相信,因为考试时好多题目都不确定答案。但是有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牺牲自己最后一个月在德国旅游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复习,终于以每个部分都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正确率顺利通过考试。
第三,确定研究课题,寻找导师。
我早在确定自己出国的时候就开始联系导师,寻找课题。所以到了德国之后就顺利地约到了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Kohn教授年逾花甲,但是精力旺盛,虽然不再担任课程教学任务,但仍然在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做课题。他把我介绍给他其他的硕士生,让我观摩他们的科研实验,学习他们的论文构架。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Kohn教授对我都是关怀备至,每隔段时间都会约我见面谈谈学习和生活。可能也是因此,我才养成了现在有问题及时和导师沟通的好习惯。我在德国时,他正在和他太太一起主持欧盟的终身学习项目,为了给我的课题实验提供支持,他还从自己的试验样本中帮我联系了德国一个中学的班级,供我回国后组织中德学生的网络英语对话使用。而这正是我硕士课题实证材料的来源。我的课题旨在研究英语作为世
部分和导师的英文邮件剪影
|
界通用语的情况下(
ELF),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动力机制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而中德学生用英语对话就满足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不仅仅是试验样本,Kohn教授还在他所主持的TILA
Project项目平台上为我开办了虚拟网络课程,以供我的实验对象登录进去,进行会话互动。而他们的实验数据我又可以轻松从网页上获得。可以想象,如果没有Kohn教授的指导和慷慨相助,我是没有条件做这样的一个国际热点课题的。而该项课题不仅仅是我硕士学习的一个总结,更为我以后出国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今,课题还在进行,我和Kohn教授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鼓励和开导让我不惧科研之路的艰难险阻。现在学习之余,翻看和Kohn教授的邮件,我总能找回当初的自己,获得新的力量。
结语:交流生活已经结束这么久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这一切还历历在目。交流半年,收获是多方面的。我也和复旦的其他同学,和国外的同学一起游历欧洲,也参与了学校多种多样的留学生活动。我始终相信我会再回到德国去完成我更伟大的使命,所以,眼前写的这些成了我最重要,最宝贵的收获。前几天我的德语语伴Ernst
Gummrich先生发来邮件聊近况,他每次都会在末尾写祝福语的时候写上这么一句:aus deinem
Tübingen(来自你的图宾根),让我倍感温馨。此处不得不提到Gmmrich先生作为一名成功的德国商人,他还立志于在中国贫困地区做慈善。我在德国期间一直协助他处理和云南地方政
2014年12月以后和导师用德语交流课题问题,回国后导师仍在指导我的硕士论文
|
府协商在云南贫困地区办希望小学的事宜。作为一名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老先生真正在实践着中国古训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仅他自己这么做,他的儿子在剑桥大学毕业以后来到中国,娶了中国姑娘,长期在新疆哈密执教。和他相处的半年,我不仅学到了德语知识,更受到他人生哲学的启发。就在前几天,他来中国看望他刚出生的中德混血孙儿,还给我发来图片和邮件,分享他最新的生活动态。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会回到我的图宾根,再次回到内卡河畔,兑现我和Gummrich先生的约定,用另一更好的自己,感谢她带给我的这一段美妙经历。
和语伴Ernst Gummrich先生在他的办公室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