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经典同行,润人生底色——再复秦伯余老师

(2011-11-11 20:38:11)

与经典同行,润人生底色

——再复秦伯余老师

 

山东定陶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 方

liufang88888@126.com

 

 

老师:

您好!来信收到,迟复见谅。信中所述“怎样恰当确立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看待经典阅读”,皆是目前老师们普遍关注、也颇感困惑的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这里冒昧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是“实效”。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因此,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确定和运用,其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让自己的“教”永远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不能本末倒置,不求实效,为教而教,一味追求所谓形式的完美和过程的完整。

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完不成预设目标,而把课赶得很紧,心急火燎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或生成的问题,或熟视无睹,或避重就轻,或一放而过,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表现,不符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其实,学生学有所困、学有所疑、学有生成的地方,恰恰是教师应该着力施教的地方。如感觉课堂时间不够,教师要敢于调整甚至删掉某些预设的环节和内容。

根据诗歌文体的特点,诗歌教学一般要达成如下教学目标:熟读背诵,把握情感,鉴赏技巧,评价思想。具体到每一堂课是否一定都要如法炮制,面面俱到?限于课时和学情,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应该依据课文的难易长短、学情的实际状况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恰当地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燕歌行》为例,如果班级学生基础较好,课前也做了预习,课上时间够宽裕,那么,适时适量安排学生深度赏析和背诵全诗也未尝不可;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教师又是初次与学生见面,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很勉强,字词认读花费的时间较多”,那自然另当别论。不过,我认为,您的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尽完美,尚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可否尝试如下?1、将“一”“五”两个环节合并为“导入新课”,去掉“学生提出问题”,改为“课题解析和作者介绍”。课程导入一般越直接越好,越简洁越好,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地接触文本,进入文本。2、将“六”“七”两个环节合并为“结束语”。课堂结束时,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三言两语,留有余味,教学效果更好;3、以“读”做为整堂课的红线,贯穿引领融合其它各环节。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诗”,在“读”中释义,“读”中激情,“读”中悟理,教师相机引领、点拨、指导。如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品味了感情,把握了特色,又熟读甚至背诵了全诗,可谓一石多鸟,一举多得。该教学设计的代表课例是著名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琵琶行》,如有兴趣,不妨一观(附后)。

二、经典作品的阅读要先易后难,量力而行。

毋庸置疑,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需要阅读经典的。中学生大都精力旺盛,思想框框少,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无论将来再怎么努力,也会于事无补。您说自己现在做了老师却读不进《三国演义》,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经典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是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人生起步时,就占据精神的高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对一生的发展的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高中生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古今中外众多经典作品的广泛阅读,不但能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还能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识见,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获得生活的智慧,感受人生的乐趣。

时下地摊文学、游戏漫画、网络小说等对校园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学生阅读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简单,属于浮光掠影的肤浅阅读。而且,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时间的紧迫,许多学生对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性,坐不住板凳。例如,现在的高中生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外国名著了。而经典阅读正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它能让人的心沉静,沉稳,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彻底远离世俗,超越平庸,走向崇高和伟岸。

您说,很多经典学生读不懂,甚至老师也读不懂,对读不懂的东西,不知这样做其意义和价值何在。这要从四个方面来看待。一者,并非所有的经典都艰深难懂,今人的较古人的容易,中国的较外国的容易,白话文较文言文容易,遵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读下去,自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最终达至“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成为名师名家,甚或博学鸿儒。二者,读书不能企望一下子就能读懂,有些经典,如《论语》《红楼梦》等,可能终其一生都难尽其妙。但是只要读来有一分收获,有一点感悟,就不算白费。三者,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一件作品意义的完成,主要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行为,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越是见仁见智。对同一部作品,存在歧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然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应该受到鼓励和尊重。四者,学生读不懂,正说明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据韩建华主任讲,在中学生为何不愿读经典的调查问卷中,多数学生将之归因于教师缺乏及时与得力的指导。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前几日在曹县一中召开的“全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成武二中魏蕴老师所上的一节示范课《经典的力量——<边城>课前指导》,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魏老师的巧妙引领和精心指导下,起初那些对《边城》不知道、不爱读、不会读的学生,立马变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几近登堂入室了,那情形着实令人深受鼓舞。

关于经典阅读,我最为担心和忧虑的是,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少有宽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境去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积重难返,改变起来很难。此一原因,是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

言不尽意,就此打住。井底之见,姑妄听之。谢谢!

定陶县教研室 刘方 

20111111

 

老师:

您好!您及时的回信,让我非常感动。你我素不相识,只因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您却当成大事来处理。洋洋洒洒的回信,字里行间,我读出了您的平易近人,您的真诚待人,您的学识渊博,您的宽容气度。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多谢您的夸奖。我会更努力,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前行。

我有点偏执,看问题有点片面,您的包容心态,让我受益匪浅。但我还想向您请教。

一、关于我的《燕歌行》教学问题。

时间只有45分钟,当我处理到文本主旨时,还有8分钟左右,根本没有时间分析艺术手法及其重要地位,更没有时间让学生背诵,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1、学生提问题。针对题目,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二、初读课文,正音并初步感知。(15分钟左右)

1、学生接读,教师正音。(2分钟左右)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一遍诗歌。(6分钟左右)

3、教师解释几个字词并传授方法。(7分钟左右)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左右)

1、读一读1-8句,你仿佛看到(     )【3分钟左右】

1)哪一句写了(    ),(2)你用(  )语气读一读

2、想一想9-16句,你仿佛看到(     )【3分钟左右】

1)哪一句写了(    ),(2)你用(  )语气读一读

3、听一听17-24句,你仿佛看到(     )【5分钟左右】

1)哪一句写了(    ),(2)你用(  )语气读一读

如果你替流泪的少妇写一句话,她会说:

    4、看一看25-28句,你仿佛看到(    )【3分钟左右】

1)哪一句写了(    ),(2)你用(  )语气读一读

5、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接力读。【2+2+2分钟左右】

四、探究思考,把握主旨。(4分钟左右)

1、你能写出本文的主旨吗?

2、请看背景。

3、本文的主旨,得出方法与规律。

4、背诵沉痛句。

五、燕歌行的文体知识。(1分钟左右)

六、你有什么收获?(2分钟左右)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掌握重点字词、歌行的知识。

2、朗读要融入感情,用心阅读。

3、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结束语。(1分钟左右)

 刘老师,我想请教的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就以《燕歌行》为例,学生没有预习,我初次与学生见面,学生自己读一遍,要1分钟以上,若结合注释去读,6分钟时间也很勉强。若理解80%以上,36分钟才能完成。至于背诵,谈何容易?

刘永芳老师在博客中谈及听《蜀道难》优质课的感受, 

                           听课归来谈感受()(《蜀道难》)

1、全是同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该怎么办?教学机智的问题。面向全体的问题,提出问题难度的问题,改换问法的问题。

2、多元解读,不能用一种解读固定。

3、多让学生自由读,少一些齐读,读书是个人的事,齐读只增加课堂气势,还有什么用?学生不会背,因为他没有自由朗读的时间。

422句话,45分钟,平均一句话2分钟多的时间,课堂上竟然背不会,这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明明目标写反复诵读,为什么不让反复读,目标写在那里,难道仅仅是一个样子。和课堂教学没关系吗?

5、品位语言要有规范的指导和要求。不能笼统,否则,学生无法规范答题。用一句话描摹怎样描摹要指出。

6、课下背诵,课上为什么不背。学古文,还有什么比学生背会重要那?

 我不知怎样去做,至少我不敢苟同。学生第一课时就背诵《蜀道难》,真是难于上青天!其实,学生能熟读就了不起。找最优秀的高一高二学生,可以试一试。其实,即使学生能背诵,不理解,又有何意义?

 回到我所请教的问题:针对《燕歌行》,45分钟的课堂,能确立哪些教学内容呢?

二、关于阅读经典。韩主任提倡,菏泽一中也已经力行,并取得优异成绩。就以我读李清照的词为例,说句实话,我更本读不懂。借助《宋词鉴赏辞典》,了解一点,可那也是一家之言。韩主任在我县做的报告中,有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的优质课设计,据说是省一等奖,韩主任高度评价教学设计。我找来原词,素读,只能是雾里看花,找来别人的鉴赏,才理解原意。我买了5个版本的《论语》,在我读时,发现有的解释达5种之多。不是我不包容,而是我根本读不懂。我想,我的学生能读懂吗?去年,我读《三国演义》,硬着头皮读到一半,再也读不下去,只好草草翻完。我想,我的学生怎样去读?我买了几本解读《三国演义》的书本,发现比原著还有趣。这种舍本取末的做法,着实让人痛心。没有易中天,《三国演义》能再掀高潮吗?我看过菏泽一中的《海燕》校刊,大多是师生本人的亲身经历散文,或者是现代人解读历史人物,也不是多么经典的文章。于葆青老师例举了书单,我手头恰巧有本文言的《聊斋志异》,翻阅,相当篇目读不懂,更不用说深刻含义了。

回到我请教的问题:如何读经典?真有经典,学生能读懂吗?真有经典,学生有空读吗?经典的定位是什么?

我总觉得自己在“误人子弟”,也许读书太杂,如果我有一本《论语》,我看注释,自认为懂了,可我有5本;如果我有一本李清照的词,我看鉴赏,自以为会了,可我有3本 。这些书,都是我存在疑问,只好再买书,只好在迷惑。哈,读经典真难!

老师,再次冒昧请教,望您多多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郓城县实验中学 秦伯余

                                                    20111110

   

:秦伯余老师,中学语文教师,任教于郓城县实验中学。

        

程翔《将进酒》《琵琶行》

http://taochengyuwen.blog.163.com/blog/static/1625920622010510112657523/

      


欢迎光临我县中学语文网络教研平台“陶城语文”

 http://q.163.com/taochengyuw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