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Brevity is beauty。这句话用来验证一个理论再合适不过了,一个美的理论是一个经济的、简短的理论。奥斯卡姆剃刀原则也要求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根据我们以往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乔姆斯基的X-bar理论是冗赘复杂的,其中的术语又有任意性,解释也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因此X-bar理论不是一个精简的理论。
X-bar理论认为每种短语结构都是这样构成的:X和补语Complement一起投射成X’,X’再和标志语一起投射成X’’(X-bar),每个短语结构都是经过两次投射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http://s8/mw690/005AOaAYzy6RSnXnk9197&690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一规定来看一下乔姆斯基对“the child find the toy”这句话的解释。如下图所示:乔姆斯基将这句话看成是一个完整的VP,其中the child 是一个NP,而find the toy 是这个VP投射下的一个V’,这个V’又由find这个中心词项和the boy这个NP构成。根据乔姆斯基上面对于短语结构的规定,我们有理由认为V’ (find the toy)是the child find the toy这句话的中心成分,NP (the child) 是补足成分,按照这样的分析,V’向上投射之后的结果应该是V’P(V’’)而非VP,如果整个句子是VP,那么向下投射时中心语就应该是V而非V’,乔姆斯基在这里出现了混乱。另外,NP( the child)已经是一个完整的XP,与V’属于同一级别,两者应该按照层级组合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S(句子),不应该归到VP之下成为V’的补足成分。由此我们便可察觉乔姆斯基理论以及术语的混乱性。
http://s9/mw690/005AOaAYzy6RSo0WuXm08&690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考察乔姆斯基的IP理论。根据我们所学语法,我们知道 the child find the toy是不合乎语法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the child finds the toy 或 the child found the toy.为了解释find如何演变为finds或found,乔姆斯基提出了IP理论。如下图所示,IP向下投射成为I’,I’在进行投射得到中心项I 和补足语VP。其中I代表着动词进行性、数、时态等屈折变化之后的结果。
http://s4/mw690/005AOaAYzy6RSo3e1Xl23&690
因此,the boy find the toy经过IP提升之后就成为了下图所示的结构:
http://s4/mw690/005AOaAYzy6RSo5myZB13&690
但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V’向上投射的结果应该是V’P,所以这里I’向上投射的结果也应该是I’P而非IP。退一步讲,即使IP投射是合理的,但我们上面已经分析到VP结构(the child find the toy)的不合理性。试问VP不正确又如何能投射出正确的IP呢?再者,I’到底是什么成分呢,在英语中应该用什么词项来填充呢?没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乔姆斯基的XP理论和IP理论都充满着自相矛盾之处,且解释复杂,同样一个结构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功能,这又说明了其定义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乔姆斯基从现象出发,以线性结构来描述语言难免会出现混杂、矛盾之处。
乔姆斯基认为每个短语结构都要经过二次投射,这正是其理论冗杂的原因所在。按照奥斯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这里认为X-bar不需要经过两次投射,只一次投射便可。如下图所示,the child构成一个完整的NP,find the toy构成一个完整的VP,两者经过层级组合构成一个小句,小句再再过更提升形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这种结构省略了乔姆斯基的X’这一投射,最大投射是X’(XP),这种结构和解释更符合理论精简性的原则,也应该为我们所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