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深度学习”课堂,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1-07-07 10:46:08)| 分类: 教师活动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们教师如何处理好学与教之间的关系呢?朱德江老师的“深度学习”理念为我们带来了答案。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与深度学习相对应的是浅层学习。
(1)机械教知识:指把知识作为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的学习,所有思维活动都被导向到回答、印证、记忆标准答案和操作程序等。
(2)缺思考、理解浅:以“讲授+听讲+记忆+模仿+操练”为主要教学方式。学习浮于面上,学习者被动地、机械地、孤立地记忆所教授的知识,没有主动的深层思考,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应用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我也会抱怨:孩子们知识点已经记住了,就是做题了不会用。例如在讲四年级《价格问题》时,在课上已经让他们记住了:“单价×数量=总价
2、深在哪儿?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1)数学学习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
(2)“听讲+模仿+操练”的学习方式,不能达成发展高阶思维和思维品质等目标,需要不断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3、“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1)是当前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
(2)是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特征的描述。
(3)不一味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4)从学习状态来说,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参与到学习中。
(5)从学习过程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6)从学习结果来说,是指学生能深刻理解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与联系,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实现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刻理解以及长久保持。
4、“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二、如何打造“深度学习”课堂?“深度学习”的学导策略。
打造“深度学习”课堂的基本思路:促进学习更真实、更深入发生。
让我们的学生由机械学习、虚假学习、浅层学习变成意义学习、真实学习、深度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为着力点组织教学,以“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为基本思路,放大学,优化导,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同步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想明白“学什么”
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挖掘“ 深度学习点 ”。
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课堂并不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情境教学,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平时的生活相联系他们接受起来就更加容易,这也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做了铺垫。
其次就是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后根据学习情境、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知识挖掘“深度学习点”,展开教学。
2、理清楚 “怎么学、怎么组织学”
(1)顺应学情设计合理的学习路径。
“ 情境+ 问题(任务)”导引学生“卷入学习”。(这里的“卷入学习”指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设计“情境+问题串”让学生经历有过程的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以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为例
例题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这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然后得到数据: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约也是180°。让学生观察数据说出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得出猜想之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看一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最后得出结论: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度量发现进行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整堂课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充分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中来,符合他们的认知路径,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这就是在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组织展评讨论,促进深度理解和知识结构化(简化)
在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搭建平台,让他们将知识理解透彻,并且要引导学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归类,注重知识的练习沟通。
以“加法”为例:265+28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总结归纳:加法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
(3)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练习,促进迁移应用。
想要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有层次的练习必不可少,在练习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渐入深,使学生能够做到新知识的学以致用,灵活运用。
三、朱德江老师课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把握“深度学习点”
(1)课前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什么?三边关系重要吗?
怎么让学生理解三边关系呢?跟学生解释道理呢?
小学生学三边关系困难吗?难在哪?
除了理解三边关系,还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呢?
(2)根据问题明确学什么: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积累研究图形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3)找到深度学习点:经历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学习过程。
2、设计合适的学习路径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期待学生经历思考研究问题的过程:
(1)从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提出数学问题(原型启发)
(2)量一量,在用数学方法说明问题中初步发现规律(形成想法或提出猜想)
(3)画、量、展示、思辨讨论中验证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4)应用中深化理解(深度理解)
(5)整理反思(梳理知识,提出新问题)
3、设置学习任务驱动“卷入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1)学习任务1
(2)学习任务2
(3)学习任务3 判断下列每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4)学习任务4 挑战性任务。把一根纸条剪成3段,要使这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该怎么剪?
设计有探索性、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学”真实发生。
四、“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多种多样
1、问题导学
2、预学分享(先学后教)
3、做中学
4、线上线下融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实践学习……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内容或学习主题,组织需要较长时间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引领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发生,促进学生学会用较长时间聚焦一个问题思考,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高阶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五、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
1、让学生“学”起来
2、让思维“深”起来
3、让知识“用”起来
4、让课堂“活”起来”
希望我的所得所感能为大家今后的教学带来帮助,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借鉴名家思想,将理论化为实践,让我们课堂有浓浓的“学”的味道→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走向“深度学习”。让我们的学生由“学”会→会“学”。让我们不忘初心,向着梦想努力前行吧!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前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后一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