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提炼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2015-12-18 16:47:42)

心得体会

  2015年12月14日,我们杏坛教师培养对象齐聚迎春中学,一起参加“如何提炼教学主张”专家指导活动,本次活动扎实有效,极具针对性。

  活动开始,首先由四位首批“泰山杏坛·卓越教师”获得者陈述自己的教学主张,然后有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培专家魏本亚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吴晓红教授两位专家以此为例,具体讲述如何提练教学主张,整个活动过程采取互动的形式,专家与陈述教师不断交流,引导四位教师不断澄清与反思,明确了自己教学主张的不足及提升的方向。

  随后,魏教授就如何提炼教学主张,又做了具体、精彩的讲解。魏教授强调:首先,提炼教学主张必须从具体典型的课例入手,自己精心备好一节课后,反复打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亦可采用录像的形式,自己反复观看,查找问题,不断完善,这样自己对课堂、对课程的理解就都溶于课堂之中。

(二)至少要精心设计这样的5个案例,反复观看,找出它们共有的理念,再加以提炼,将是自己的教学主张。

(三)提炼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简单地概括出自己的教学流程。

(四)准确把握对课程性质的认识,主张是对本学科最本质的一种认识,同时还要关注学情和对象。

(五)重视立德树人,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将教学主张提升为教育主张。

  下午有幸聆听了査有梁教授的讲座,再一次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査教授将自己的教学经历做了总结,在备课、上课、考试等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备课方面,査教授主张:“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提高备课质量,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详讲、略讲、精讲、学生自己讲,都要交替灵活应用。”  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存在很多不足,死守一部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选择性,在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方面还做的不够。对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分析的还不够透彻,这些都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努力去借鉴査教授在备课方面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上课方面,査教授主张:“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在考试方面,査教授主张:“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多样,学生自由选择。”  査教授讲的这点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享受到被关注的权利,“因材施教”的言论,孔子很早就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提了出来,而真正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且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绝非易事,而査教授从上课和考试两个方面细化了怎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在这方面,我要学习的太多了,上课提出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时,总会对他们不靠谱的回答心生怒火,考试后,总会对后进生那不理想的分数耿耿于怀,对后进生的要求总是太苛刻,要求他们达到中等生的水平甚至还不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感受考虑太少。“因材施教”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在讲座中,査教授提到一个词“和谐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实现“和谐教学”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都能体会到无限的乐趣,那么教育将会摆脱枯燥,实现教学上的最大有效性。  

  本次培训活动,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是一扇扩展思维的大门,让我们接触到名家的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一条名家们用自己的经验为我们铺设的做好教学工作的捷径,而我们,在努力汲取经验的同时,还应该迅速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接轨,创造性的将先进理念和经验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