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指上面两根长长的细须(艹<像须的样子>)、中间四瓣宽宽的巨嘴(http://s15/mw690/005ANqQPzy6P3W6ZxVAee&690<像四瓣嘴的样子>)和下面两根粗粗的大牙(八<像两根向外的长牙>)组成的蚂蝗面部,指蚂蝗,由于此蚂蝗秋季全身变成黄色,以此表示黄色的意思。“泉”是指从地下岩石中冒出的白花花(白<是一盏点燃灯芯[╯:指灯芯]的碗状油灯[曰:像碗的样子],以此表示发光、发白的意思>)的水(水<像河流中水纹的样子,与水有关>),指泉水。
所以“黄泉”一词是指地下深处的黄色泉水,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下,也称“九泉”,“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表示大的意思,这里指深。
这里有个与“黄泉”有关的故事:东周时期,郑国有个叫“寤生”的国王公子,当年他母亲生他时是逆产,所以他母亲一直对他不好,而对顺产的弟弟非常顺眼。后来这位寤生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郑庄公,他母亲要求把京城附近的土地分封给她顺产的小儿子,并纵容她这个小儿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并合谋推翻庄公。庄公深知他母亲与弟弟的所作所为,大臣劝说除掉这个不忠的弟弟时,他说出了一句现在成为有名成语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但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当他母亲和弟弟发动叛乱时,他果断处置,平定了这场叛乱。庄公对他母亲做出这样的事非常生气,誓言:“不至黄泉,毋相见”,但一年后他非常想念母亲,后悔他所说的话,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更改了。这时有位大臣给他说,你不是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吗,那就挖一道地洞,与母亲相见,这不就不违反你所说的话了吗。于是,庄公黄泉相见,把母亲接回了京城,这种孝道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后来庄公所说的“黄泉”与死有了关系,如“黄泉之下”,表示死后埋在地下深处;“下饮黄泉”表达死后到地下去了;“黄泉为友”指死后地下相见成为朋友;“独向黄泉”指独自一个去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