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说解18(老牟说道德经+王弼注译文+河上公章句译文)

(2020-02-26 19:50:18)
分类: 传统文化

 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说解】本章老子批评当时的世风日下,想恢复上古大道之治。前面我们说过老子的思想是“求本去末”,他通过社会表面的现象,观察到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人们赞美社会上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时候,老子当头棒喝,说这样的社会是有问题了,当政者的管理已经远离了上一章谈到的“太上”管理境界了。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所说的道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天地之道,一个是圣贤之道。这里老子是说世间的圣贤之道废止了,仁义就显现出来了,仁义本来是融合于大道之中,大道盛行时人们感觉不到仁义的存在,就像我们平常呼吸感觉不到空气一样,等有雾霾的季节来了,我们才知道了清新空气的珍贵。社会中的德行也是这样,十多年前湖北有个信义兄弟的事迹家喻户晓,哥哥孙水林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给农民工结清工钱的遗愿,多处借钱,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事后被社会各界广为称颂。按老子的观点来看,表彰“信义兄弟”,其实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欠农民工钱的现象比较普遍,信义缺失的问题。《庄子》中有一个“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是说泉干涸了,鱼相濡以沫,相互哈着水汽使对方得以生存,与其这样,不如相忘,逍遥于江湖。人也是一样,与其在生死存亡中互相帮助,彰显仁义之德,不如大家互不相识而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智慧出,有大伪”,郭店楚简《老子》没有这句话,有了这句话容易引出歧义,有人怀疑是后人妄增此句。这里的智慧是指聪明智巧,当政者用自以为聪明的权术来管理社会,百姓就会以虚伪的态度来应对。老子认为,美恶同根,聪明和大伪也会相伴而生。脱离了大道而用智巧,阴谋诡计就会产生。《论语》中孔子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繁多的政令和刑法来治理,老百姓就会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从而导致诈伪盛行,社会就越来越难以管理。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家庭中父慈子孝是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应该被赞誉的,如果被赞誉,就是有问题了,肯定是六亲矛盾重重。舜的大孝背后也是有一个“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闵子骞的孝行也是因为受到了继母的虐待。家庭孝道的传承主要源自于父辈的身教和晚辈的明理,当然孝行榜样的宣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动乱就会辨别出谁是忠臣,谁是叛臣。我们看宋末战乱,文天祥至死不降成就了忠臣的美名。我还曾到浙江黄岩拜谒过宋忠臣牟大昌之墓,他和文天祥同时为抗击元军英勇献身,被誉为大宋忠臣。相反当时还有很多宋朝的大臣降元做了“贰臣”。所以没有战乱也就不会显现出文天祥、牟大昌等大宋忠臣。

有人认为老子是反对出现仁义、孝慈和忠臣,其实这是误解,老子推崇的是当政者有“太上”的管理境界,就像儒家的大同世界和庄子的至德之世,人们对仁义、孝慈和忠臣等美好德行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百姓过着悠然自在的小国寡民生活,圣贤之道得以实施的理想社会。

 

【王弼注道德经】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译文:管理不使用无为的方式,而是使用智巧、倡立善行,这是道向物质的、欲望的方向靠近了。用明智的方法行事,以便明察奸诈虚伪;当政者的兴趣爱好表现出来,人们做事就知道如何应对规避了。所以说当政者的智巧聪明表现出来,虚假的现象也就会出现了。高大的名声往往生出于大的恶行,所以称谓美恶同一个源头。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如果六亲和睦了,国家自然安定,那么就不知道孝顺、慈爱的人和忠臣在哪里了。鱼在惬意的江湖里回互相遗忘,在遇难之时就会生出相濡以沫的德行。

 

【河上公章句】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智能出,有大伪。智能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六亲不和,有孝慈。六纪绝,亲戚不合,乃有孝慈相牧养也。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明,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译文:国君推行圣贤之道的时候,家家都会有孝子,户户都讲忠信,仁义就显现不出来。圣贤之道被废弃不用了,叛逆行恶的现象就有了,这时仁义之士就可以传承圣贤之道。善于智巧权术的国君轻视德行而重视花言巧语,轻视质朴的品德而注重文饰,下面的百姓就会用伪装奸诈应付他。六纪之间都不往来了,亲戚之间不和睦了,这时就有孝子或慈善的人相抚养。政令颁布混乱,上下相互埋怨,品行不端的人争权夺利,这时就会有忠臣匡正君主的过失。这是说天下太平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了,人们都达到了无欲的境界就不知道什么是廉洁,人们各自洁身自好就不知道什么是贞洁。圣贤之道盛行的时代,仁义就隐没了,孝慈也不见了,就象中午的阳光明亮,众多的星星就失去了光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