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

(2017-03-28 23:56:02)
标签:

地质

矿物

分类: 资料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由于这 6个构造带最新海相地层层位和作为各构造带分界的缝合带明显地从北向南依次变新表明青藏高原是由欧亚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北移、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而产生的始新世青藏高原结束了洋壳演化和洋壳向欧亚大陆俯冲(见俯冲作用)的历史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已拼合的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发生大陆岩石圈俯冲在俯冲带地壳缩短分层变形、分层加厚经历了构造抬升和均衡隆升的阶段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出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近200万年地壳隆升的结果并且这一隆升过程至今尚未结束青藏高原中若干条反映不同时期洋壳的蛇绿岩带揭示了冈瓦纳古陆不断解体向北漂移与欧亚古陆碰撞、拼合欧亚古陆不断增生的历史主要蛇绿岩带和混杂堆积带如下:

北祁连蛇绿岩带位于祁连中央隆起带北侧沿玉门、肃南、祁连、门源一带出露了一套蛇绿岩包括蛇纹石化橄榄岩、辉橄岩和纯橄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具枕状构造放射虫硅质岩夹复理石砂板岩呈北西-北西西向延伸600~700公里带内发育有蓝闪石片岩常出现在超镁铁岩上下盘主要有绿帘石蓝闪片岩、石榴石蓝闪片岩和石英白云母蓝闪片岩3种组合类型蓝闪石结晶粗大大量生物化石证明本带包括震旦纪晚期、寒武纪和奥陶纪早期 3期古蛇绿岩它们的岩石组合大体相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放射虫硅质岩的存在说明古北祁连洋盆处于洋中脊环境

昆仑蛇绿岩带 沿西大滩-修沟-玛沁断裂带残留了华力西末期的洋壳残体蛇绿岩已失序西段未见重要露头东段花石峡、玛沁、玛曲一带发现了百余个超镁铁岩体属蛇绿岩套与蛇绿岩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泥砾混杂岩的基质是早三叠世复理石夹有大量二叠纪石灰岩和含煤碎屑岩等外来块体

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 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东段向南偏转近期主要表现为右行走滑断裂有地震活动在其西段锡金乌兰湖、大鹏湖、玛尔盖茶卡一带发现了一套混杂堆积在三叠纪砂板岩中夹有大量二叠纪灰岩岩块和镁铁、超镁铁岩块在中段胜利湖、若拉岗、狮头山一带构造混杂堆积和蛇绿混杂堆积十分发育东段金沙江混杂堆积带宽40公里南北向展布分东西两个带西带为蛇绿混杂岩在蛇纹岩基质中包卷了大量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石灰岩、细碧角斑岩岩块东带为野复理石中三叠统砂板岩中含有大量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灰岩岩块金沙江缝合带闭合于印支运动

公错-怒江蛇绿岩带 曾为古特提斯南域的一个深海盆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洋岛环境的蛇绿岩组合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粒玄岩岩墙、枕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放射虫为三叠纪-侏罗纪生物组合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浅海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其间往往发育有超镁铁岩古风化壳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 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断续出露长达1700公里南北宽10~50公里多处可以看到完整的洋壳序列包括地幔超镁铁岩、堆晶辉长岩、辉长岩、枕状拉斑玄武岩、辉绿岩席状岩墙(床)群上覆灰绿色、紫红色放射虫硅质岩由于板块俯冲与蛇绿岩相伴发育了泥砾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泥砾混杂岩常在蛇绿岩南侧从三叠纪末到白垩纪形成许多构造混杂岩块晚白垩世泥砾混杂岩其基质为杂色硅泥质类复理石含二叠纪石灰岩、玄武岩三叠纪砂板岩、侏罗纪砂岩、灰岩和早白垩世硅质岩岩块蛇绿混杂岩往往在蛇绿岩带北侧在蛇纹岩基质中混入了三叠纪砂岩、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火山岩岩块日喀则蛇绿岩底盘发育了动力变质的角闪石石榴石片岩其同位素年龄为0.81亿年是蛇绿岩仰冲侵位形成的

折叠地层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 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上泥盆统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其上上古生界为浅海相地台型沉积盖层二叠系为上叠内陆盆地碎屑堆积

柴达木地层区柴达木盆地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前第三纪地层仅在盆地边缘零星出露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在盆地东北欧龙布鲁克山发现一套从震旦系到奥陶系的浅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系组成稳定的地台盖层不整合在下元古界混合片麻岩上侏罗系、白垩系为陆相碎屑岩被分割在盆地边缘的一些中生代盆地内

昆仑地层区 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沿布尔汉布达山出露的一套厚度巨大的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系达绿片岩相紧密褶皱上泥盆统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其上石炭系-三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系化石丰富

巴颜喀拉地层区 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岩性单调厚度巨大化石稀少组成紧密的线型褶皱古生界及前寒武系仅在其边缘和大断裂带内零星出露本区可进一步分为 3个地层分区:①阿尼马卿地层分区以中、下三叠统复理石砂板岩为主夹二叠系碳酸盐岩、中基性火山岩外来块体组成混杂堆积带②巴颜喀拉地层分区巴颜喀拉地层区主体广泛分布三叠系复理砂板岩局部夹薄层泥灰岩东部边缘出露有前震旦纪结晶岩震旦系-古生代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侏罗系、白垩系和老第三系为山间磨拉石③义敦-中甸地层分区位于巴颜喀拉地层区西南边缘的金沙江东侧沿金沙江有古生界出露呈外来岩块夹持在蛇绿混杂堆积和中三叠统野复理式碎屑岩中形成混杂堆积带

羌塘-昌都地层区 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前寒武系仅在喀喇昆仑和昌都地区零星出露为结晶片岩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羌塘地区叫阿木刚群昌都地区叫青泥洞组上古生界在唐古拉地区为浅海-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含Schwagerina sp.,Fusulina sp.,Brac-hiophods等暖水型动物群和以 Gigantopteris为代表的华夏植物群在青海省称为乌丽煤系和开心岭煤系在羌塘以西日土地区石炭-二叠系为冈瓦纳相冰水型杂砾岩以Eurydesma为代表的冷水型动物群繁盛称为霍尔巴错岩系三叠系以上统为主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诺利-里阿斯为含煤建造唐古拉区叫土门坎拉群昌都地区叫巴贡煤系侏罗系为浅海-滨海-障壁海红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巨厚的膏盐建造在唐古拉、昌都等几个陆缘盆地厚达5000米白垩系、第三系为红色山间磨拉石

冈底斯地层区 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采自羊八井的眼球状片麻岩锆石铀铅等时线年龄为12.5亿年奥陶系-白垩系为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奥陶-志留系为生物灰岩、白云岩、瘤状灰岩、笔石页岩厚仅数百米化石丰富其沉积建造、生物组合与喜马拉雅地区所见十分相似上石炭-下二叠统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常见的冷水型生物有双壳类 Eurydesma动物群和腕足类Ambi-kell a-Anidanthus fusuformis动物群以及冷水型珊瑚 Amplexocarnia-Cyathaxonia组合三叠系为浅变质复理石砂板岩底部夹基性火山熔岩出露在本区南、北边缘侏罗-白垩系为浅海台地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化石丰富以菊石和有孔虫为主上白垩统-渐新统为红色山间磨拉石沿冈底斯山间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

喜马拉雅地层区 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采自亚里的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铀铅等时线年龄为12.5亿年寒武系-始新统为连续沉积的地台盖层其中上泥盆统为陆相碎屑岩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冈瓦纳相冰水沉积杂砾岩含冷水型动物群(Eurydesma,Stenacisma,Neospirifer,Iylvolasma等)及舌羊齿(Glossopteris)植物群在本区北部沿康马-拉轨岗日一线分布着上古生界结晶片岩围绕一系列花岗岩穹隆出露三叠系为浅变质复理石砂板岩厚度巨大可能是印度板块北缘陆基部位的沉积

岩浆活动

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中岩浆活动频繁随着板块构造的演化形成一系列构造岩浆带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根据侵位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可分为 4期以加里东期(5.14~4.02亿年)为主有元古宙中酸性小岩株零星出露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中酸性岩主要在南祁连山多为同熔性花岗岩少数为改造型花岗岩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侏罗纪在个别盆地内有陆相安山岩喷溢中酸性侵入岩零星分布以华力西期(3.28~2.68亿年)为主其次为燕山期加里东期侵入岩仅有少量闪长岩类小岩株在盆地北缘出露

布尔汉布达构造岩浆带除下古生代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组成浅变质的纳赤台群主体外沿布尔汉布达山还有一条南北宽 50~100公里东西延长1300公里的花岗岩带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可分为4期以华力西期(2.73亿年)为主形成大岩基有少量印支期、燕山期和加里东期(3.94~3.98亿年)的小岩株华力西期花岗岩是晚古生代中期柴达木板块向南俯冲洋壳消减在岛弧区形成的同熔性花岗岩少量为改造型花岗岩

巴颜喀拉构造岩浆带火山和中酸性深成活动都很微弱仅有少量印支期和燕山期后造山期改造型小岩株沿断裂带出露

金沙江构造岩浆带有两条花岗岩带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及三叠纪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带相伴西带从江达过德钦向南长数百公里多侵入于古生界被三叠系不整合覆盖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同熔型特征东带沿雀儿山向南到义敦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形成于印支期具改造型特征

唐古拉构造岩浆带与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相伴在其南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呈小岩株侵入于侏罗系中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由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杂岩组成巨大岩基南北宽50~100公里沿冈底斯山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向西与拉达克花岗岩相连形成于距今1.1~0.4亿年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早期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与之相伴早第三纪发育了一系列火山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酸性-偏碱性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有几个喷发旋回在一些火山盆地中保存了较完好的火山机构

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沿喜马拉雅低分水岭东起康马向西经拉格岗日至马拉山展布着一个穹隆带穹隆核部为花岗岩翼部为上古生界、中生界变质地层由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石英二长岩组成以康马岩体为典型岩体为片麻状白云母花岗岩顶部有侵蚀凹槽和花岗质砾岩其上为石炭-二叠纪黑云母石榴石片岩片岩与花岗岩二者片麻理完全一致康马岩体是西藏花岗岩唯一达到锶均一的岩体初始值Sri=0.7140±0.001全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为4.84、4.86亿年反映了岩浆形成的时代黑云母K-Ar法和V-Pb法年龄为2.66亿年可能代表岩体与围岩遭受区域变质作用的时期黑云母K-Ar法年龄0.1~0.2亿年记载了康马岩体同喜马拉雅其他地质体遭受的最后一次热事件这与喜马拉雅南坡、距主边界断裂不远处尼泊尔的马拉斯鲁岩体十分相似后者是一组堇青石花岗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为4.66~5.11亿年古生代岩浆活动为冈瓦纳古陆内陆壳中发育的改造型花岗岩

喜马拉雅构造岩浆带高喜马拉雅有许多浅色花岗岩呈岩株、岩枝和岩脉沿构造软弱带侵入以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于距今0.2~0.1亿年为典型的改造型花岗岩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蛇绿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