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015-04-29 14:21:30)
标签:
佛学 |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双龙洞的大、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大、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爷爷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水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大”。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2、说说这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洞外景色、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描写洞外景色的?学生读文。
4、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5、洞口和外洞有什么特点?
6、如果说洞外景色可用 “有气势”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7、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8、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汇报。
1、泉水是从哪流出来的呢?(板书:孔隙)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学生默读第五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4、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孔隙很小,很险?
5、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汇报。
6、思考: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7、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8、理解重点词语:“稍微”、“准会”……感受孔隙“险”的特点。
(四)、了解内洞,体会双龙洞的“奇”
1、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六段,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2、大屏幕出示,看图片加深体会。
(2)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师: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4、师:让我们看投影中的句子,把它补充完整。
5、学生有感情朗读。指读。
6、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总结:
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还领悟了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抓住了游览中的所
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来描写景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