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词的小令、中调、长调
(2015-08-09 17:36:58)
标签:
转载 |
小令、中调、长调
从宋《草堂诗馀》开始,编词选、撰词谱的人往往依词的字数多少把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比较机械,但并非毫无根据。清万树曾批评他的机械,说:“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曰小令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曰中调乎?抑长调乎?”
他以介乎两类之间的异体为例批驳毛氏,论据很有力。但他和毛氏又有共同的缺点,就是只留意了字数的多少,而没有注意到词的音乐,小令、中调、长调(中长调合称慢词)的分别,来看是跟乐曲有密切关系的。 “小令”这个术语本身可能就源于“酒令”,唐教坊曲中不少短曲与举行酒宴时随酒行令的活动有关,如“下水船”、“荷叶杯”、”“上行杯”等;而长调则大多是北宋以后文人创制的新曲。可惜,我们今天除了姜夔十七谱外,已难看到词乐的本来面目了。如果我们不管乐曲,仅就词的长短来论,则小令、慢词也只不过是一种大致的分类,既然如此,毛氏以字数划分大类的办法未尝无可取之处。
下面细讲一下:
这是宋以后出现的与词调有关的几个术语。有一些词牌末尾有一个“令”、“引”、“近”或“慢”字,有人说这只是由于篇幅长短不同而区分的。实际上并不尽然。请看:
十六字令(十六字)
留春令
(五十字)
唐多令 (六十字)
六么令
(九十四字)
翠华引 (二十四字)
太常引 (四十九字)
江城梅花引 (八十七字) 迷神引 (九十九字)
石州引 (一O二字)
好事近
(四十五字)
祝英台近 (七十七字)
从以上各调的字数,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印象:
(1)令、引、近、慢的区分跟字数多少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令”与“慢”的区别,显然与篇幅有关。因为:
B、
最短的“慢”近九十字,而最长的“令”,如不算《百字令》(因为它只是《念奴娇》的别名),也只有九十四字(《六么令》)。
C、 拿同名的“令”与“慢"相比较,显然有字数多少的区别。如《浪淘沙令》五十四字,《木兰花慢》一百○一字,”慢“比”令“都加长了一倍左右。
(2)但是字数多少不是唯一的区别。“令”有九十字的,“引”、“近”有不少是六十字以下的,也有不少长于“慢”的“引”,有的“慢”别名就叫“XX引”(如《石州慢》一作《石州引》)。有的学者指出它们的区别大约还在于音乐结构的不同,这种看法也是有道理的。
“令”,上文已经说过,它的产生与宴饮中行酒令有关,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接近汉族或其他民族间乐曲的抒情短曲。
“近”有亲昵、浅易的意思,它应该跟“令”、“引”一样与乐曲风格有关,大约是一种比小“令”稍长而又不大像大多数“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
“令”与“慢”有字数上的关系,也有曲调上的关系。前人说“慢”常是同调“令”词的增衍。而字数的增衍也正反映了曲子的增衍。
摊破、减字及其他
与词文的增减有关的术语还“摊破”、“摊声”、“添字”、“促拍”、“减字”、“偷声”等。“摊破”,从全词看,往往是把原调的某些句子一破为二(破),使某些句子的字数或全首词的字数、句数略有增加(摊---展开)。
例如李璟的《浣溪沙》和《摊破浣溪沙》:
比较起来,《摊破浣溪沙》只是把《浣溪沙》上下片的第三句分为两句(破),各增加三个字(摊)。
再如《丑奴儿》(即《采桑子》)和《摊破丑奴儿》:
比较起来,《摊破丑奴儿》只是在《丑奴儿》上下片结尾处各加一个衬句。这种情况最能透露“摊破”与原调音乐上的异同。
“摊破”也可以叫做“摊声”或“添字”。毛滂有《摊破浣溪沙》,
摊破也有与添字略异的,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便与赵长卿《摊破丑奴儿》稍异:
上下片尾句比《丑奴儿》各添二字,并破为两句,应是“摊破”正格。“添字”只是从词句的角度说的。
“促拍”也是在原调基础上加了字或句。曲不变,字多了,每字所占的拍节就少了,听起来显得急促些,故称“促拍”。如朱敦儒《促拍丑奴儿-水仙》:
与前举辛弃疾《丑奴儿》比较,不但全首多了六个字,而且句式、韵式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黄庭坚也有《促拍丑奴儿》,与朱词格式有所不同:
得意许多时。长醉赏月影花枝。暴风狂雨年年有,金笼锁定,莺雏燕友,不被鸡欺。
红斾转逶迤,悔无计千里追随。再来重绾泸南印,而今目下,栖惶怎向,日永春迟。
上下片又各增加了一个七字句,比《丑奴儿》多出了十八个字。
“减字”、“偷声”都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减少了字句而另成新调。
从全词的字数来说是“减字”,从词与曲的配合来说是“偷声”(“偷”有“苟且、含糊”的意思,减少了字数,唱起来一字数音的地方就多了些,节拍上给人的感觉便显得舒宕、含糊一些,故而叫“偷声”)。
现将《木兰花》(也可以加“令”字)和《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作一比较: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画楼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残辉。燕子双高蝶对飞。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总结一下:
《偷声木兰花令》每片第三句减掉三个字(读起来只减一拍),《减字木兰花》除每片第三句外,第一句也减掉了三个字。两者的韵式则都由一仄韵到底(又一体上下片换韵)变为仄平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