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十——端午粽香

标签:
历史情感美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每逢端午节,面对网上、网下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粽子,不由得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们插队时自己包的粽子,今天写出来与同学们共享。
那是我们插队两个多月以后,经历了迁点的风波,好不容易重新安顿下来,就赶上了端午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们插队以来在村子里过的第一个节日,的确应该好好的准备一下,好好的过一下,犒劳犒劳自己,以解思亲之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重五、夏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纪念意义逐步在弱化,能够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多是舌尖上的记忆。
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而在那时,各种物资都极其匮乏,要吃粽子必须自己动手。好在我们的插友卫安是包粽子高手,工艺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准备材料的任务就由我来完成。我记得是在四海供销社买的粽叶,还有半斤红枣。当地都用黍子,也就是大黄米包粽子,而我们刚去插队,生产队分的黍子没有我们的,四海粮站也没有黍子供应,上哪儿去找黍子呢?这点事难不住我,我们手里有面,采用最原始的商品交换方式,拿白面一斤对一斤跟老乡换它三五斤就行了。
大黄米,生长于我国北方的一种作物,指由黍加工成的黍米,含有的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含量均
我们是头天晚上先将大黄米用凉水泡上,当天中午歇歇时开始包,卫安同学驾轻就熟的很快就包好了一大堆,下午收工以后就可以煮了。柴锅煮粽子不同于在家里用煤火煮,由于火会很旺,所以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下粽子,水要浸过粽子,而且要一次性加足,在煮粽子过程中不要添生水。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一个小时左右即可,煮好以后趁热取出。烧柴锅煮粽子时要用一些大柴,也就是比较粗的木柴为底柴,然后时不时的添一些碎柴以保持开锅状态。在煮的时候,满屋飘散着粽子香,那是一种苇叶的清香,加上大黄米的一种粮食的香气。大黄米粽子与我们以前所吃的糯米粽子不同,剥开粽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泽金黄诱人的粽体;吃起来不仅软糯、弹牙,而且还有一股香气,想起来,至今还能让人垂涎。
有了好吃的,自然忘不了我们的伙伴,粽子出锅以后,捡了十几个送给我们三队的伙伴分享。
听村里的人说,有老乡开了农家乐,我们举双手欢迎,建议增加大黄米粽子的选单,可以包各种各样的:红枣啊,豆沙的,咸肉的、蛋黄的等等,个头不要太大哟。一定大受欢迎!
渔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