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六——大队各阶层分析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的。
我们这些响应毛主席号召,下乡到农村去插队的知识青年,刚到村里不久自然就开始调查村里各阶层的人员结构。了解到当时第一生产队有二十来户,130多人;第二生产队四十多户,200多人;第三生产队有近二十户,120多人;第四生产队有二十多户150多人。全大队共一百多户,六百多人,没有地主,只有一队(地处马蹄沟)有一名富农,全大队都是中农和贫下中农。同时,还了解到各阶层的划分标准是以各村为基础,隔一个村划分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我们这些刚从学校走出来的知青,思维习惯还停留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阶段,“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果是好人,就是可以接近或信任的人;如果是坏人,就是坚决不能理睬的人。在孩童的心灵中,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好不坏的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它是我们这些在红旗下长大,从小学到高中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大脑的。这种简单、机械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身心健康。要想改变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就要学会保存一个“中间地带”、放弃完美主义情结。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的理解是分: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和贫农、雇农五个层次,但在这里为什么会出现断层呢?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构呢?没有地主,阶级斗争的对象是谁呢?另外,在东北地区所流传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在这里不都得要被划成地主了吗?
有困惑就会带来思考,我们在与老乡们聊天儿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广大贫农下中农实际上更需要的是能够吃饱穿暖,不再过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更倾向于有地、有牛、不愁吃、不愁穿和老婆孩子一起享受平安的生活。实际上体现出对农村的基本平淡生活的渴望。一队所在地的马蹄沟,如照片所示,有一棵非常独特的松树,像华盖一样耸立在山坡上,有的老乡开玩笑地说,你看就他们那儿风水好,所以出了富农。
当时村里的情况充分体现了,人在世上生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需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乡当时需要的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当然这都是后话,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这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重视绿化、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开办旅游项目和农家饭饭店,正所谓现在提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愿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渔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