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北京上上下下都在做着抗震工作。那时,各单位都在为职工分发抗震物资。北京市供电局是珍珠泉公社的对口支农单位,他们急需一批抗震杆用来搭抗震棚,公社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第三生产队。完成这个任务,既可以支援供电局职工抗震,又可以为生产队增加一些收入,套用现在时髦的词叫:互利双赢。

记得是七六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的一天,我和乡亲们按照生产队的安排进到大香湖(地名)去砍伐抗震杆,先一起商定了各自承包的区域,然后分开作业。供电局要求的抗震杆是直径十二公分左右,长四米左右的圆木,生产队按每根二分给社员记工。
当地可做抗震杆材料的树木主要是山杨树和白桦树,树身笔直,老乡盖房常用于做椽子。山杨树,属乔木,生长稍慢,20年生高12米,一般寿命约60年,长者可达百余年。树皮光滑灰绿色或灰白色,老树基部黑色粗糙;生于山地阳坡,常与白桦形成混交林。
我们需要的是碗口粗细,生长期大约十年左右的树木。根据已有的山地干活经验,我在上山坡之前,先瞭望确定砍伐的区域和行进路线,并按照预定的路线到实地寻找合适的树木进行砍伐。在山林中选定好一棵树,从根部上半尺左右的位置,用斧头进行砍伐,同时注意砍伐的方式,尽量使树木倒向是“顺山倒”,然后将枝枝杈杈砍掉,顺着坡沟推下山去。砍下的枝杈,也要收集起来,可以背回去做柴火。然后再去砍下一棵树,如此办理。等砍够了六棵树,将以前顺着坡沟推下的树木,找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集中起来。
坡沟是山坡泄洪而形成的,没有路,推树杆时,运气好的话能够顺利滑下;反之,则需要在没有路的地方上下往返地来把树杆推下来。最后将集中的树杆捆绑在梯架子上,按照出山的路线,向村子里背。当地大香湖里面二三蹭(地名)的出山路线主要是仓磨道(地名),那是一条稍微平坦的羊肠小道,平时空手走还是可以的,但现在背着六根每根长一丈二,也就是四米长的树杆,在小道上面行走,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遇到S形转弯时,都需要侧身行走,面向山崖,而身后则是深邃的山谷,稍有不慎树杆碰到石壁,一个反作用力,就可能连人带物滚下山,后果不堪设想。
艰难坎坷地走了十几里山路,回到村儿里上秤上一称,总重量270多斤,而我此时的自重还不到110斤,背了大约160多斤,自己都觉得难以想象。
梯架子,也称背架子,其名称生动描绘出它的具体形状,两根主杆呈上窄下宽排列,三根横撑采用榫卯结构与两根主杆相连,中间装有两条背板,便于背部支撑,两边套有由背包带制成的一付梯架子带,可供我们的双肩恰到好处伸进去,这样就组成了梯架子。使用一根皮绳或毛绳来捆绑,山村的乡亲们背一些体积较大的物件通常都要用到它。像背柴火、秸秆、木材等等。

砍伐抗震杆的活,持续了三天,每天走几十里蜿蜒崎岖的山路,在羊肠小道上低头凝望着脚下时,可以说是无论负载有多沉重,只要心中默念着远在北京城的亲人,都会充满着力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自己都为我这个幼小瘦弱的身躯是如何挺过来的而感到吃惊。有了三天这样的经历,让我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重活、累活,都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这应该算是插队的一种收获吧!
渔夫乐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