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之教”,这个成语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出自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近义词:孟母三迁。
成语故事是讲: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最初,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枯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没有玩埋死人游戏的环境,于是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长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了。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接着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堂对面居住。
学堂的环境果然不一样,经常书声朗朗,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还向学堂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老师演习周礼。回到家里,竟也模仿起来。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戏了,不仅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演习周礼,顿时眉开眼笑。不久,她将孟子送进了学堂,系统地学习《诗经》、《尚书》,长进很快。后来,孟子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思想家。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是有影响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行为表现或心理发展也是有类似性和差异性的。“三迁之教”的实践业已表明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影响的,环境这个“外因”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如果孟母对孟子保持观望,期望他的发展能随年岁增长而自然赶及,这种想法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也就不会有流传千古的“三迁之教”的故事了。
渔夫乐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