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家风》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父亲的家风
近日跟朋友们谈及家风时,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柔和明亮的灯光下,我们姊妹三人在认真地写着作业,父亲在一旁读着经典书籍并随时指导解答;母亲则在一边做针线活,偶尔与父亲谈一些当天街上发生的新鲜事儿。
父亲担任副校长后,与校长通力合作,跑遍周围村委、企业争取资金,大刀阔斧的改进校容校貌,狠抓教学质量,学生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园子村学生王众的父亲因病去世很早,母亲独自一个人拉着他过日子,因家庭困难王众多次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父亲连续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帮他申请了减免学费,又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以“奖学金”的名义资助他完成了学业考入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这件事很少人知道。诸如此事父亲总是淡淡的说:“咱帮人不是为了图名谋利,人家孤儿寡母的,理应帮忙。”还给他买了好多的书和学习用品,经常带他到我家来吃饭。
父亲兼任校工会主席,无论哪位老师家中遇到婚丧嫁娶一类的大事都是代表学校前往探望,把组织的温暖播洒在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心田。1986年夏天,刚从寿光师范学校毕业的李金娥老师因家庭困难,有一次没请假便偷偷回到老家营里镇李湾村帮助父亲割麦子。父亲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七里村委,安排村中的金杯牌双排座汽车带上三名教师刚往李湾村帮助其麦收,李金娥的父亲紧紧握着他的双手热泪盈眶:“金娥这孩子不听话是我没教育好,我们全家向您赔罪了!请王校长您千万别见怪!”那时我家还没办“农转非”手续,父亲下课放学后就去田里帮母亲忙活庄稼,用小推车一车一车的往家运送庄稼,从未借用村委或者个人的车辆(七里、石桥村委、七里砖厂均有车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成杰二哥对父亲说:“三叔,您总是为了别人着想,自己的事从来不想给人添麻烦!”
父亲非常重视对我们姊妹三人的教育,知道我们喜欢读书,就给买了很多经典书籍,我们一做完作业就津津有味地阅读,其乐无穷。每天晚上都给我们布置一定的读书任务,不论他有多忙抑或回家多晚,都抽出时间陪我们读书学习。遇到不会的题或者历史典故,他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
退休后的父亲住在农村乡下的小院里。院子里有花、有树,四周爬满绿色的藤类植物,院外东边是小菜园。生长在里面的野花杂草父亲舍不得锄掉,早晨傍晚常常倒背着双手来回走动一下,对路过的人说:“花草自有生长的价值,一样给四季带来生机和活力。”他经常告诫我们:无论什么东西,既然大自然赋予了它们生命,都一定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野花,并不因为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它依旧傲然地开着,自成一种风景,为了大地的多姿多彩默默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人不也应如此吗?人生一世,不能浑浑噩噩地白来一趟,不能总是抱怨环境的好坏命运的不公,而要尽力地去做一些事情,付出自己的努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尽人事而听天命”,凡事都得积极去争取,只要我们竭心尽力了,即便是没有成功,也会无憾。他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