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考语文成绩的策略——用心用情教语文有细有智见风采
(2019-04-08 08:48:35)
标签:
天中教育 |
分类: 考试研究 |
提高中考语文成绩的策略
——用心用情教语文有细有智见风采
确山县第一初级中学◊陈仙茹
作为九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教学,教会学
生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的熏陶,是对人的全面塑造,是一项触及
灵魂的工作。我们要带着热情、激情,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宄学生,用充满创造力的
思维去启迪、引导学生,在细节上下功夫,寻找突破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语文课也 就活起来了。
一、备课
(一)备教材—磨嫌不误割麦功
1.读懂教材——不舍本,不逐末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如果教师读不
懂教材,就可能使学生误读误解,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导
致无谓的争执和无效生成,更谈不上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案例:《落花生》
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
人呢?请选择花生的坐在左边,其他的坐在右边。(绝大部分人坐到了右边)
生1: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
用,所以做人应该像花生那样。
生2:可是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
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生3:现在大学毕业生大都是到公司去应聘,如果你外表不好看,别人对你的印象
就不好,就找不到适合你的工作,有才华也没地方用。
生4:同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去做同一份工作,人家肯定会选比较讲体面的人
嘛……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
样默默奉献的人,也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基于对本文的认识,我们分析上面这个案例。许地山实在没有说苹果、石榴的半点
不好,只不过是用它们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做了一个比较而已,意在
说明即便如花生外表并不好看,但它实实在在,对人有用,这就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种品
质。这场关于“该做苹果还是做花生”的辩论对于本文的阅读来说,实在是毫无意义。
因为文本的价值在于启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而辩论却转入了关于“包装”的话题,
事物的象征概念已经被偷换了,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与文本的关系不大。这样“创造性
地理解”无论对于文本还是对于学生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2 .朗读教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在备教材之前,首先要备朗读。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却恰恰暴露出这一环节
准备得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在朗读教材(文本)上往往欠火候,这是急功近利的明显症状。
我们不妨看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
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如果上公开课读得遍数更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
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
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总之只有读出语感了,
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 我取得了朗读指导的发言权。”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课堂,也一定
是有效的课堂。
案例1:
2005年,我们班有一位名叫夏来福的男孩子,数理化特别优秀,语文成
绩一直不突出。我和他同样为语文发愁,毕竟偏科影响他在学校里的总名次,更影响
升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感情充沛,于是,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这一
课的时候,我先在课下对他的朗读进行了指导。课堂上,他声音洪亮,读得激情澎湃,
把对第一类“有的人”的赞扬和对第二类“有的人”的抨击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自
那以后,他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样,他的成绩自然有了飞跃。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案例2:
2006年10月,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
教师风采展示大赛上做课,讲的是《两小儿辩日》,其中的教学过程大家不妨看看。
教学过程:
第一,读故事,整体感受。反复诵读课文,读顺口;反复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形象和神情。
第二,讲故事,开放探究。用现代汉语讲这个故事,讲清楚基本情节;用现代汉
语讲这个故事,讲生动,讲出细节。
第三,编故事,深度感悟。
两小儿嘲笑孔子后,孔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写一写,全班交流,提升感悟。
不难看出,王老师也很重视朗读。朗读是教与学的基础,只有读熟、读透了,才能 准确地解读文本,避免误读或曲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按照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去做,构
建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课堂,让课堂在书声琅琅中充满灵性与悟性,充满情思与情趣。
3.运用多媒体——好花更需绿叶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
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
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语文教学中是否选择
运用多媒体手段要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 把握好“度”,适时、适当、适量地运用。
案例: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中学的特级教师唐江鹏在教授《生命的意义》一课时,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保尔站在战友的墓前说的那段话一人最宝贵的是生
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
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唐老师考虑到教材文本的内容距离学生太远,十几岁的孩子在幸福环境中长大,
很难理解一个战士在经历过死亡的考验之后,面对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的坟墓时内
心的感受,于是,他引导学生直面死亡,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欣赏美景时,缆车突然坠落,父母在缆车坠
地的瞬间,用双手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一父母遇难了,孩子获得了重生。故事讲
到这里,运用多媒体播放由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屏幕上显示歌词:
就是那个秋天 再看不到爸爸的脸 他用他的双肩 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教师在学生的啜泣声中接着说:“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抉择,我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
假如你是这个孩子,在父母为了救你而失去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唐江鹏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
触动,为学生准确揣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涌现的特定感情搭建了桥梁,更好地实现了教 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反复朗读和充分研究,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有利
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形
成生活与文本的互通交融,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教学“实”起来, 让知识“靓”起来。
(二)备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不过,我还是想在这里重新复述一下这
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七弦琴弹得如行云流水。有一天,他来到郊外,
春风徐徐,垂柳依依,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来了兴致,摆上琴,
拨动琴弦,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 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就换了个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
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
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开,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看到这个情景非常生气,怪牛愚顽笨拙。其实不是牛愚顽笨拙,而是琴师
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 还自以为是,当然就没有效益了。教育也是如此。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
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案例1:有位教师上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让学生说出
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 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作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
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作什么? ”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
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 “叫作‘乡愁’
”,教师才如释重负。由此看来,教师 不了解学生,自以为是地、一厢情愿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不仅会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更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
案例2:福建莆田的余文森博士,在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观摩课上
讲授的课是〈〈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余博士的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点就是引发学
生对生和死的思考,并写下来,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一上课余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 “生”
“死”两个大字,接着说道:“同学们,自 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和死这个问题的思考。人,为何而生?为
何而死?你是怎样思考的?你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思考写在纸上。”写好后,同桌 交换,再请几位同学朗读。
第一位同学:人的生是为了人民,在生的时间里造福人类。
第二位同学:我记起来一些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可以看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那么这节课就不能从零起点来实施教学。学完
课文后,余博士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对生与死有什么新的思考吗?如果有,请你
写下来。如果没有,请你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下来。”
余老师说他提这样的要求,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了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对生
和死有没有新的思考,二是让“没有新的思考”的学生也有事做一~摘抄“感受特别深的
诗句”。当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都能做事、都能做成事时,课堂上就没有人做“小动作”了。
我记得我们学校一位语文教师在学习完《松鼠》这一课之后布置了一项“自助餐” 式的课堂作业:
1.爱写字的你,不妨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
2.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松鼠》。
3.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描写画一画松鼠。
4.爱阅读的你,不妨查找资料,寻找有关松鼠的其他知识。
5.爱习作的你,不妨模仿《松鼠》一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这项“自助餐”式的作业包含了
“读、画、写、抄、查、讲”多种形式,给每位学 生都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艺的机会,这节课不但让每个学生都
动了起来,还留有不尽的“余味”让学生主动去品,留下了有趣的“余活”让学生积极
去做。总之,“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了解学生,就容易陷入“对
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更别提因材施教了。
(三)写教案——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是无法写上去的。
因此,我提倡写个性教案。教师写教案不只是对文本的梳理与教学环节的提前设定,
更应该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展示。
我们学校对教案的写作要求较为宽松,检查也挺合理的,当然,这种宽松不是鼓励
不写教案。雷菊校长曾经说过:“教案,尤其是语文教案,我们在本上写出提纲即可,
但是在心里要有详案。”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教案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需要详细记录的。
魏书生老师在《魏书生文选》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
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乔治•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
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将会是一
人两个思想,甚至更多的思想。”而集体备课就是在交换思想。
下面说一下我们学校九年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基本做法是: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制定计划一个人初备一集体研讨一主备人二次备课一教师个人二次备课一教
后反思
案例:九年级语文组的作文擂台赛
第一期作文擂台赛由朱国喜老师、曹咏梅老师、张永仙老师和李雪梅老师主办。
半命题作文:这也是-----。
朱老师为备课主讲人,负责制定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及作文题目,然后我们组11
人各自制定自己的作文教案,周一下午共同探讨本次作文写作中的难点,像审题、选材、开头、结尾,甚至字体、版面都是我们研讨的重点。雷校长二次制定本次作文的指导策略。周二下午九年级进行同题作文擂台赛,评改之后每位教师写出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在教案后附上反思。本次作文训练较为成功。评出擂主1名,作品刊登在校报第三期上。《这也是一种
幸福》(11) - (12)班教师曹天元。两篇优秀作品分别刊登在校报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这也是课堂》(11) - (14)班教师刘靖;《这也是一种美》(11)
- (12 ) 班教师郝兰兰。
二,上课——舞台虽小天地大,“情人”眼里出“西施”
上课是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也是最能展现教学艺术和教师魅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就像追求幸福生活一样,应孜孜不
倦,没有止境。
语文应该是所有科目中最具人性光彩、最容易出彩、对学生最具冲击力的,然而现
实是语文课堂被搞得乏味单调,除了在应试大目标左右下的大量解题与反复练习,已经
无计可施、别无他求。语文教师成了教参编辑的传声筒和教参内容的搬运工,失去了自 己富有思想力和生命力的解读。
语文不是不美,课文不是冷血,课堂不是死水,只要我们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
人性回归语文课堂,把激情灌注到语文课堂,每次确立一个能力培养的重点,各个击破, 不搞题海战,就不愁语文不会重放异彩。
(一)激情澎湃的老师
于永正老师认为,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著名特级教
师斯霞曾说:“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
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
记得雷菊校长曾经讲过:用情用智用心,做一个有滋味的教师。
情绪一激情一感染,以激情的语言魅力感染人,情感一动情一打动,以声情并茂的情感打动人。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做有激情的语文老师。
当教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时,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教
师的激情就像一粒火种,能一下子点燃学生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就会随之活跃起来。
上课富有激情,学生为之振奋,教学效果也会相应而生。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
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激情,激活课堂 气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系统全面的内容
我们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围绕“三句话、三组数”来开展。
三句话:
第一句:课本过关,打好基础。古诗文默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过的一关。
我们在复习《爱莲说》这篇古文时,“出淤泥而不染”的“染”字经常写错,我们
11位语文教师借鉴别人的经验,再加上我们的智慧,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告诉学生,
“染”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颜料水里使其着色。怎么着色?就是拿个木头挑着物品放 在颜料水里多次浸泡,因此右上角是“九”一古汉语里“三”
“六” “九”多是虚数。 这样一联想解说,学生们都记牢了。
(备注: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
第二句:专题训练,提升能力。专题复习大致分为三块: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
我们学校的作文教学以“作文擂台赛”为主线,以校报为交流阵地,适时进行训练。
3月底我校校报编辑部发出了
“清明节征文”的启事,后来收到了师生的很多来稿。 九年级(1)班吴慧强的作品《清明时节话清明》刊登在第六期校报上。
5月初有个母亲节,6月份有个父亲节,我们就以“感恩父母,孝敬双亲”为主题, 面向全校学生征文,遴选出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上。九年级(4
)班许奇的《阳光下的 那方帕》和九年级( 6)班江怡娴的《手中线慈母心》都是细节生动、感情真挚的应 征作品。
6月,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面对曾经的人和事思绪翻腾、心情复杂,万千不舍和
美好回忆尽付笔端。2016年我们学校(11) - (12)班刘茜雅、张雅伦、李爽的同题
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发表在第九期校报上。
6月末,中考来到,初中生活结束,2016年(11)
一(14)班的孙啸林适时写下了《离 念——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初中》在校报上发表。
第三句:综合演练,模拟冲刺。(此项不再多说)
三组数: “5” “20” “45”
意思是我爱你语文课堂45分钟。
“5” 指的是课前5分钟训练;
“20”
指的是“15+5”,15分钟快速、高效做完一篇阅读,5分钟进行讲解;
“45” 指的是45分钟作文,快速、优质、强化训练。
我们学校印制有专用的作文擂台赛稿纸,45分钟内完成一篇同题作文,卷面、字
体都要进行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作文。学生写完之后,我们
组里11名教师进行分工,严格按照中招阅卷标准,进行三人独立阅卷,最后评出擂主
1名,并对擂主作文进行印刷,每位学生都读擂主作文,教师在班内讲评擂主作文,最 后出版在校报上,让更多的师生欣赏擂主作品。
(三)机智的教育技巧
教育的技巧主要指教师课堂调控的技能。课堂调控的技能就像放风筝,风筝该飞的
时候,线就顺着松一松;风筝该收的时候,线就顺着紧一紧。收放有凭、收放自如,风 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飞得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
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1.巧妙处理突发事件——化“事故”为“故事”
案例:一节语文课堂上,师生正津津有味地品读课文。忽然,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从窗户飞了进来。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教师没办法,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怎么办?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教师灵机一动,问:“你们想看看蝴蝶吗?”
“想!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看,可不能白看,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互相说一说,再用一段话写下来,行吗?”
“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教师让同学将教室门窗关上,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10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了下来,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几位同学也写得很投入。有位同学的文中还写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
课堂被一只花蝴蝶扰乱了,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这位教师能在突发事件发生
时,及时调控,灵活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涌动着
好奇,涌动着探宄,语言文字也成了快乐的音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样可以运 用教育技巧化“事故”为“故事”。
2.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误一莫要“讳疾忌医”
再高明的教师也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面对教学失误,教师是文过饰非、草
草了事还是相机引导,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勇气和胸襟,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案例:我们九年级在分类复习生字词是,jue别。
我正板书“决别”的时候,一班有一个男生吴慧强没有举手,直接大声说:“老师
你写错了,应该是言字旁。”
我当时很生气,因为这孩子是个爱出风头的家伙,今天又出什么么蛾子了!我没
理他,但也没有接着讲课!也许他也意识到了,就又喊了一声:“你要不相信,你查 一查字典。”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用事实说话呢?
于是我们进行了一场查字典比赛,班内没有孩子偷玩,也许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吧!后
来范佳影说:老师,我查到了,jue别”应该是言字旁的“诀”,因为言字旁的“诀” 的意思是分别。
然后,趁此机会我又在班内强调了 “决定” “抉择”
“诀别”这几个词语的写法及 意思。
可以说这次的意外收获令我感动,这种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很可能令教师措手不
及甚至怒气冲天。但是,此时教师头脑一定要冷静,要有当怒不怒的自控能力,千万不
能动怒发火。反之,则表明教师心理素质脆弱,情感素质浅薄,教育无能。
其实,语文教学千变万化,万变却不离其宗——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相信,通向这一宗旨的道路不止一条,就像要去北京,你可以开汽车走107国道或京
港澳高速,也可以选择坐高铁,还可以到新郑国际机场乘飞机。无论选择哪一种交通路
线和交通方法,都可以欣赏去北京的沿途风光。这风光就是启迪心智、提升情感的收获,
到达北京就是目的,就等于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生活是个万花筒,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
紧密,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记录生活,让生活与语文交互通融一语文中再现生活,生活里体现语文。
前一篇:多媒体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
后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中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