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解密》#47:推背图
标签:
新政论议推背图马关条约伍庭芳兴中会 |
《香江解密:传国信物》 http://blog.sina.com.cn/u/5121765273
http://s9/mw690/005ACp7jgy6K8LK1D1Cf8&690
老人扫视在座众人一圈,然后问:
「你们当中,有谁知道中国有一本书,叫做《推背图》的?」
在座的,大部份来自欧洲,都没有听过这一本书。当中只有一个来自亚洲的男子举手回应:「我知道。」
这人虽然和老人没有半点血脉上的关系,但已经是他们当中的资深会员。
「传闻《推背图》是一本预言书,由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写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唐贞观年间。这书预言了中国的国运。
「只不过,」他晃了一下酒杯,欣赏着杯内的酒香。
「听说《推背图》版本众多,内容参差流失,真本早已不知所终。
「况且,就算能够取得真本,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破解它。何来预言呢?」
老人待亚洲人说完,才慢慢抬起头,将故事娓娓道来。
「《推背图》全书共有六十象,每象均有:干支、卦、谶言及颂言。
「这书预言自唐朝以来中国历代的更替。卦象对于过去的历史事件都准确得难以置信。例如在四十象里显示出中港台两岸三地,而四十一象则预示了香港回归。中国民众从来对《推背图》里的说法深信不疑。
「清初时,有一位士人金圣叹收藏了《推背图》真本;他还为每一象加上评注,替人们破解未来还没有发生的卦象。可惜后来金圣叹惹祸,惨遭抄家,《推背图》真本始为满清大内所收藏。」
为什么这位来自欧洲贵族的老人,对中国的《推背图》的来龙去脉,竟掌握得如此清楚?
另一位会员忍不住插咀询问:「老人家,你为什么会清楚这一段历史?」
老人缓缓回答:「那是因为,我们早已夺得那真本。」
说着,老人的手上多了一本旧得泛黄的书册。在座众人都暗暗惊叹,原来老人早已夺得《推背图》。
http://s7/mw690/005ACp7jgy6K8LQVlsic6&690
「预言,不外乎是人为所编纂的故事,但世人总是会相信及仰望这类权力交替的预言。先祖自从在广州通商之初便已经知道有《推背图》这部书,对于海外王权相关的事物,我们家族务必要得到。
「一直到英法联军之役,我们才找到机会:英军攻入圆明园里,便派人将大内所珍藏的金圣叹评注的《推背图》真本夺去。先祖并没有亮出身份,整个过程都是在秘密下进行。《推背图》运送到英国后,由一位叫利比亚的女士(Miss Lypia)收藏着,作为从远东所得来的纪念品;然后再派曼根(Macon)于1867年重金购得。
http://s9/mw690/005ACp7jgy6K8LSHxvW68&690
「取得《推背图》后,先祖便邀请了中国方面的专家详细研究及分析。在重新在民国初年出售之前,我们已经完完整整的复制了一本。
「从此,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剧本是要如何走下去。研究清楚后,我们再在民国年间把真本卖回给中国人。」
另外有人问:「为什么又要将《推背图》交还给中国人呢?」
「《推背图》早已在中国流传已久,我们要禁也禁不住。既然他们知道一个预言,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版本。待各个事件发生过后,他们再对应书册里面的文字,就会知道预言多么的灵验。」
「而我们的家族,就替中国人着想,帮他们跟着这剧本演下去。」
又一位比较年青的会员询问老者:「你提起中国预言,是不是跟今日的事情有关?」
老者颔首:「如今世界又有新风,眼光再一次放在远东上。
「今日的新秩序底下,我们将要扶植在中国的代理人。」
【何启政论】
调查组众人在古董店外讨论着何启爵士的事。
耿志刚问列飞:「何启身兼医生和大律师资格,又跟英国人关系密切,绝对是当时的菁英了。所以伦敦会和理雅各就看中了他来继承传国玺,带领中国人?」
列飞承接侯先生上面的话,提及何启在政治上的领导:「更有可能的是伦敦会亲自培养何启成为香港社会上的重要人物,然后交予传国玺。
「正因为何启对医疗及法律上的贡献,令他在香港社会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连香港政府也需要拉拢这位名流士绅。何启就运用自己在这片华洋共处的土地上的影响力始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发表政见。
「在满清输掉甲午战争并签订《马关条约》后,何启便在香港鼓吹中国政府必须彻底进行改革,更强调『民政为本,君政为末』的原则。他将一系列建议写成了《新政论议》并于1895年出版。同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何启又帮忙兴中会起草起义对外宣言的英文版。
http://s15/mw690/005ACp7jgy6K8LOg8p0ee&690
「数年后,何启又撰写了《康说书后》去反对康有为鼓动中国人的排外情绪,劝介应以和平手段去处理国际关系。无奈国家里排外的情况激化至不可收拾的局面,最终酿成了1900年的义和团之乱。
「民粹主义抬头,慈禧太后于1900年向列强宣战,而南方汉放大臣则实行东南互保,与朝廷划清界线。何启在此时更趁机协助港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尝试透过姐夫伍庭芳的关系,怂恿满清大臣、时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两广独立,可惜并不成功。
「种种政治上的举动,周旋于中英之间,我想并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而以何启当时的地位及人脉则颇能影响大局。伦敦会拣选他为传国玺的承继人,也就不无道理。」
原来早在开埠初期的香港的议会中,在众多英国议员里已经有华人代表,去调和英政府在香港的管治。
http://s9/mw690/005ACp7jgy6K8LK1D1Cf8&690
老人扫视在座众人一圈,然后问:
「你们当中,有谁知道中国有一本书,叫做《推背图》的?」
在座的,大部份来自欧洲,都没有听过这一本书。当中只有一个来自亚洲的男子举手回应:「我知道。」
这人虽然和老人没有半点血脉上的关系,但已经是他们当中的资深会员。
「传闻《推背图》是一本预言书,由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写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唐贞观年间。这书预言了中国的国运。
「只不过,」他晃了一下酒杯,欣赏着杯内的酒香。
「听说《推背图》版本众多,内容参差流失,真本早已不知所终。
「况且,就算能够取得真本,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破解它。何来预言呢?」
老人待亚洲人说完,才慢慢抬起头,将故事娓娓道来。
「《推背图》全书共有六十象,每象均有:干支、卦、谶言及颂言。
「这书预言自唐朝以来中国历代的更替。卦象对于过去的历史事件都准确得难以置信。例如在四十象里显示出中港台两岸三地,而四十一象则预示了香港回归。中国民众从来对《推背图》里的说法深信不疑。
「清初时,有一位士人金圣叹收藏了《推背图》真本;他还为每一象加上评注,替人们破解未来还没有发生的卦象。可惜后来金圣叹惹祸,惨遭抄家,《推背图》真本始为满清大内所收藏。」
为什么这位来自欧洲贵族的老人,对中国的《推背图》的来龙去脉,竟掌握得如此清楚?
另一位会员忍不住插咀询问:「老人家,你为什么会清楚这一段历史?」
老人缓缓回答:「那是因为,我们早已夺得那真本。」
说着,老人的手上多了一本旧得泛黄的书册。在座众人都暗暗惊叹,原来老人早已夺得《推背图》。
http://s7/mw690/005ACp7jgy6K8LQVlsic6&690
「预言,不外乎是人为所编纂的故事,但世人总是会相信及仰望这类权力交替的预言。先祖自从在广州通商之初便已经知道有《推背图》这部书,对于海外王权相关的事物,我们家族务必要得到。
「一直到英法联军之役,我们才找到机会:英军攻入圆明园里,便派人将大内所珍藏的金圣叹评注的《推背图》真本夺去。先祖并没有亮出身份,整个过程都是在秘密下进行。《推背图》运送到英国后,由一位叫利比亚的女士(Miss Lypia)收藏着,作为从远东所得来的纪念品;然后再派曼根(Macon)于1867年重金购得。
http://s9/mw690/005ACp7jgy6K8LSHxvW68&690
「取得《推背图》后,先祖便邀请了中国方面的专家详细研究及分析。在重新在民国初年出售之前,我们已经完完整整的复制了一本。
「从此,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剧本是要如何走下去。研究清楚后,我们再在民国年间把真本卖回给中国人。」
另外有人问:「为什么又要将《推背图》交还给中国人呢?」
「《推背图》早已在中国流传已久,我们要禁也禁不住。既然他们知道一个预言,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版本。待各个事件发生过后,他们再对应书册里面的文字,就会知道预言多么的灵验。」
「而我们的家族,就替中国人着想,帮他们跟着这剧本演下去。」
又一位比较年青的会员询问老者:「你提起中国预言,是不是跟今日的事情有关?」
老者颔首:「如今世界又有新风,眼光再一次放在远东上。
「今日的新秩序底下,我们将要扶植在中国的代理人。」
【何启政论】
调查组众人在古董店外讨论着何启爵士的事。
耿志刚问列飞:「何启身兼医生和大律师资格,又跟英国人关系密切,绝对是当时的菁英了。所以伦敦会和理雅各就看中了他来继承传国玺,带领中国人?」
列飞承接侯先生上面的话,提及何启在政治上的领导:「更有可能的是伦敦会亲自培养何启成为香港社会上的重要人物,然后交予传国玺。
「正因为何启对医疗及法律上的贡献,令他在香港社会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连香港政府也需要拉拢这位名流士绅。何启就运用自己在这片华洋共处的土地上的影响力始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发表政见。
「在满清输掉甲午战争并签订《马关条约》后,何启便在香港鼓吹中国政府必须彻底进行改革,更强调『民政为本,君政为末』的原则。他将一系列建议写成了《新政论议》并于1895年出版。同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何启又帮忙兴中会起草起义对外宣言的英文版。
http://s15/mw690/005ACp7jgy6K8LOg8p0ee&690
「数年后,何启又撰写了《康说书后》去反对康有为鼓动中国人的排外情绪,劝介应以和平手段去处理国际关系。无奈国家里排外的情况激化至不可收拾的局面,最终酿成了1900年的义和团之乱。
「民粹主义抬头,慈禧太后于1900年向列强宣战,而南方汉放大臣则实行东南互保,与朝廷划清界线。何启在此时更趁机协助港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尝试透过姐夫伍庭芳的关系,怂恿满清大臣、时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两广独立,可惜并不成功。
「种种政治上的举动,周旋于中英之间,我想并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而以何启当时的地位及人脉则颇能影响大局。伦敦会拣选他为传国玺的承继人,也就不无道理。」
原来早在开埠初期的香港的议会中,在众多英国议员里已经有华人代表,去调和英政府在香港的管治。
前一篇:《香江解密》#46:汉族承继人
后一篇:《香江解密》#48:同舟共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