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频】穆吉:对参问自性简明扼要的介绍·Part I

(2017-07-30 17:51:40)
标签:

穆吉

不二论

参问自性

我-在

萨特桑

分类: 穆吉Mooji
http://s2/bmiddle/005AArd8zy7d38N1ey5c1&690I" TITLE="【视频】穆吉:对参问自性简明扼要的介绍·Part I" />

穆吉:对参问自性简明扼要的介绍

http://s4/mw690/005AArd8zy7alS60lFN53&690

http://s11/bmiddle/005AArd8zy7d3lWSfREca&690I" TITLE="【视频】穆吉:对参问自性简明扼要的介绍·Part I" />


[歌]把我带走~

只留下我-在~

我-在~~

 

[第一部分:开示]

00:00:00~00:52:50



有礼了,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沙特桑,我真的非常高兴今天有那么多人想来。今天之所以举办沙特桑,是因为几天前你们在谈...我提到了参问自性有效、有力。参问自性是直接、当下的,它或许是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去了悟自性,认出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曾说过,虽然它看起来难以捉摸,看起来难以理解,看起来难以理解...甚至拉玛那·马哈希尊者还在这个星球,还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时日里,甚至是像他那样真正伟大的导师,连他的弟子都感到难以掌握参问自性那种简洁而直接的力量。


如今已经有许多法门,恐怕有多少求道者,就有多少条路通往对真理的了悟。我这么说是因为对每个人而言,即使有一千个人在修行参问,或任何其它方法,但每个人所体验到的依然是独一无二的经验。我不想太强调这点,因为我不觉得它很大不了。


我曾尝试着无论如何都要以最简明的方式介绍参问,因为它就是如此简单。而且,真我的真理也是如此,它不是一种教授。你的本来面目不是什么教法,真我不是我们要去创造,或要发展的东西。教法、行持是可以增长发展的,但你的本性无法增长发展,这是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你的本性不是某种进化的成果,它是无始无终、永恒的圆满。这不是一种信仰。我们今天就一起花一点时间,我希望就算不是所有人,但大多数人也能逐渐了解、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参问自性。


我会把参问比作一面镜子,一旦照进镜子,你会立刻看到自己的脸,或者说脸的镜像。参问就有点像那样,就好像看进内省的镜子,看到你本然的映像。你不是镜子里的那个,但镜子让你能够看到,虽然你的观看也是对境,但与此同时是这里(内心)在体验。好像我看到自己的手在那儿,但我是从这里(内心)感知到,一切都在我们之中。


现在,我们人类想知道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却不知道我们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想当然:“我就是我啊!”


 “我就是我”,那是啥? “当然啦,就是我,是的,我。” 


那么好吧,这是你的身体,肉身。是你的身体在说:“我就是我” 吗?还是身体里有别的、更大的什么东西在说,“我就是我”?这个说着“我就是我”的东西是什么?你明白吗?


现在,当然因为我们很不习惯,我们不习惯问这种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中没人问我们这种问题,你的父母不会问你,我们的朋友不会问,没有机构会问,包括宗教机构,没人会问你是谁?所以当然会感触很深。


你看,这点,我称之为“根本假设” 。我们只是在假设这是我的身体,我是我的身体,我的信念和因身体而起的局限,造就了我是谁。但这还不算够。


因为有这种信念,我们一直为了幸福而苦苦奋斗着。你一直挣扎着想要去理解,你是谁。我们(生命)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我们是否有什么目标之类的?以及什么把我们带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儿去?当这个肉身的故事结束后,你会有去处吗?你会变成其他什么东西吗? 因为肉身会坏灭,然后就这样了?这就是我们的一切了?


这些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追问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理论,很多关于生命的想法,但极少数人能了解。有那么多信仰,那么多学说,却几乎没人……稍微了解内心,对吗? 尽管研究了那么多,努力了那么久,这么多文学,这么多哲学,这么多宗教,人类依然对我们的本来迷茫不清。


那不是一种你脑袋里应该掌握的知识,我们脑子里的东西不会长久,健忘症就会把它们带走,总会有东西带走它。有什么是无法被带走的吗? 那个不会……即使身体生病了,识心也会生病,有什么不会生病的东西吗?肉身会死,识心会被迷惑,会沮丧绝望,我们会发疯。有什么是完全不被这些事物所触动的?


所以我觉得以这个话题来开始非常好,以我力所能及最简单的方式试着对此话题更深入一点。也邀请你们和我一同参与,参与到这一探索中,而不是参加一个讲座。一起看看,看看我们能共同发现什么。就在今天。


因为到今天有些年头了,我一直在说这个话题,这是我所说的唯一话题,还是有些人不得要领。尽管这么多年了,没能彻底……好像明白了,但其实没有。我们不理解,是因为这个话题太复杂了吗?我们不理解是因为你必须得是个很厉害的禅修者吗?还是你必须做过大量的灵性修持?呃,例如有灵性背景、修行和经验才能符合条件?才能成为这种解脱的候选人?而你或许做得还不够多?为什么这么难?


你瞧。是什么这么难?是什么这么难?是因为这个话题,这整个参问是要得到一种真实,深刻的经验性理解。彻悟我是什么,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为什么还要费这种劲儿?在我们真切地了悟...直到我们心中真正了悟之前,我们会一直坐立不安,永不满足。幸福总是转瞬即逝,总是追逐一个又一个东西。想象着有什么能满足我们,但很快又发现它不行,对吧?


所以我觉得去探索这个话题,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是人类世界里最重要的话题。不过,当然很多人会不同意。许多人甚至完全不在乎这个,”我对此漠不关心“ ,暂时如此。但到了时候,生活会强迫你去看,看穿表面,去发现,去找出存在的更多含义,而不仅是物质上的舒适,以及人们的陪伴,诸如此类。它必然是比这些更为深刻的东西。


那么我们现在从哪儿开始呢?我告诉过你们,我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对此(毫无准备)。你们之中许多人会知道这就是我的风格。我不会一再准备,因为事物在不断更新,我们必须鲜活地去看。因为我有所准备的话,你或许会学到一些东西,但我没法这么做。


即使在大学里教书的日子,我也完全没法备课。所以很显然,我选的课题是不太费脑筋的。比如我的专业是艺术,艺术更直觉性,更……但即使是直觉性的艺术,你也得做些准备。而我呢,我稍微能蒙混过去。但到了某个时候,要求太严格了,我只能完全放弃了。


内心中有什么知道,生活……我无法再……其实,一切都是自发的,不是某种信仰,不是某种态度。我对此无能为力,它必须得是当下的,必须是当下活生生的。它不是某种哲学,不是一个信念,不是我要去想一想。我只是无法那样去行动,提前做计划……呃,以某种看似有意义的僵硬方式。我最多能做到的,就是画些潦草的稿子,这些草稿也历经无数变化。


所以我觉得与每个人打交道的最真实的方式,就是鲜活地相遇,无心。会发生什么,还会发生什么,都自然地发生,因为我们相遇。我们与宇宙共处于当下,因为宇宙没有计划将来,计划未来。它会生成种子,日后发芽。但它不会去计划那些种子该怎么发芽。


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回事儿。这是另一件你需要找出来的事情。不是作为一种教法,而是一种发现 。


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今天我只想集中在最重要、最基本的事情上。我们没必要了解那么多,只会变得困惑。你只需要知道正确的,当下你需要了悟的东西,明白吗?你不需要50把钥匙去开一把锁,你需要正确的钥匙,懂吗?你可以有一千把钥匙,只会困扰一千倍,更迷茫。你只需要那把正确的钥匙。今天我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把对的钥匙。打开什么?我们的本性之谜,就是那样。


听起来是挺大一回事,但我说它是最简单的事。


首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找的东西已经在这里了。这是首要的,不是吗?你想找的东西不在另外一个房间里或什么地方,不在什么圣穴中等着被发现。它就在这里!它一直都在这里,你们要找的东西不是要“到达”这里。它不是现在才到。


因为它是无限的。虽然我现在说它是无限的,但你们需要去发现它是否是无限的。如果我只是告诉你它是无限的,而你只是接受了,你只是鹦鹉学舌罢了,你必须亲自去发现它。


我今天就要证明给你们看,它就是那样,而你就是那个!这是笔笔大赌注,不是吗?我今天就是为此而来,我们必须这样来验证,而且我也没准备,那么让我们看看会怎样。好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即使聋哑人也必须学一门语言。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要用语言来沟通,但我质疑某些语言。任何语言在被讲出来之前,不管是聋哑人在做这些……像这样(的手语),还是话语,要讲出来的话,有什么必须在那儿,第一位的东西必须在那儿。任何语言中第一位的东西……任何语言,明白吗?第一位的东西必须在那儿,就是“我”的感觉,必须存在。你必须首先有“你存在”之感,有个想要交流的人。只有这“第一念”升起,“我”之感,或说直觉、感觉,“我(在)”感,“我(在)”的认知,意味着我存在。只有“我存在”形成了,“你”的感觉才会出现。“我”必然在”你“之前升起,“你”无法在“我”之前出现。我们会展示给你看。“我”必须在场,因为“你”的感觉之所以有意义是来自“我”。我看见你了,没有“自我”或“我”的感觉,我无法指出你。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对吧?


你可以试试,试着说话,不带“你”,不带这种感觉。“是的,你知道,我想做的是那个...”,“我想告诉你...我认为...”,“我去了哪儿,我所想的”,我、我、我、我……这是几乎你所说的一切背后的主体,以及思维,不止是说话,也包括思维。


“我今天感觉不舒服”,“我来不了啦”,“我觉得我对此有了进一步了解...”,我,我,我,我必须在场,对吧?


就任何语言来说,找出这种语言的一本字典,有成千上万的单词,但没有一个比“我”更重要,没有“我”,其它都没有意义。至少是感受,谁在说,谁在理解?


再说一遍,是我自己,“我”,这是最重要的法则。对语言来说,对自我觉知感来说都是如此。即使世界上除了你没有别人,但你,你也会觉知到自身。你会觉知到那种感觉:我存在,我(在)。即使不用言语,你也会知道,你存在。这种对你存在的了知,就是身体里“我存在”之感。


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我(在)” 感的?它来自你父母吗?它来自哪里?你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名字,但没有父母会给他们的孩子命名为“我存在”,或“我”。从来没有,对吧?


“我们叫这个孩子乔治吧”,“我们叫这个孩子苏珊吧”。他们就一直说“嗨,苏珊”,“嗨,乔治”,这时这个小家伙还不知道“我是乔治”,只是看着。他只对温暖的感觉有反应,对爱,对奶水(有反应),他还不知道那叫做奶水。他不知道这是妈妈,那是爸爸,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就是会,他有种天然的自我意识。很快这种感觉就开始了,意识就开始发展。


发展的第一步是感知到自身,形成了“我”,“我(在)”。他还不会说话。你瞧,“我(在)” 先于语言上的“我存在”。“我(在)” 就在那里,是你对自身的觉知,是我存在的感觉。这是最初的认知。


这是最初的认知,明白吗?像我说过的,就算这个星球上再没有其他任何人了,你依然知道自己存在,你依然有“我在这里”的感受。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空无一人,整个星球都消失了,至少人们(消失了)。你会说:“他们去哪儿了?”


你不会说:“我去哪儿了?”你知道:“我(还在)”。这个“我”在那里。它见证着他人的缺席或在场,所以“我”一定在这里,对吧?


我不断地重复说这个“我”,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准则。语言本身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我”。那个会说话的、会聆听的、那个活着的和那个认为“我死了”的。


我来,我去,我睡觉,我醒来,我,我,我,我……


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姐姐了,我看见我妈了,我看见了……我,我,我,我……我在场.......


所以一旦“我”升起了,“我”首先升起,就有了形象。意识,也就是认知的能力,必须充分发展,来在“我”这个形象里觉知自身,只是“我(在)”。一旦它相信了这个“我(在)”,它就需要一个躯壳来感知“我(在)”。一旦有了躯体,“我是这个肉体” 的觉受就出现了,“我是这个肉身”的觉受出现了,这是第二位的。


一旦知道了“我是这个肉体”,一切知识就能开始涌现。那是最根本的了知。其它知识:“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的父亲”......明白吗?不然的话,“父亲”就没有意义。父母让孩子出生,但是孩子同样也让父母形成。因为,孩子未生之前,你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当孩子出生了,便有了母亲,有了父亲,明白吗?


所以“我”的感觉是根本的。在每一个有情中,都是同一个“我”,一定会升起“我(在)”感。就算你哑巴了,也有“我”的感觉。这个“我(在)”感,即自我意识,必须在场。


自我意识相信“我是个女人,因为我有一具女性的躯体”,“我是个男人,我有一具男性的躯体。”  你瞧,“我(在)”感并不是身体,但当它相信自己是身体,那它就会相信自己是(不同的)身体类型。身体是男性,或女性,那就成了“我是个男人”,或“我是个女人”,这就是概念的起源。


为什么?因为“我(在)”不是身体,你可以说,“我(在)”是某种直觉的知 。你可以称之为灵魂,或者存在感。它不是一种客体,它是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觉知,是它在说话。所以这是第一位的。


你不能说”我不存在“。因为要说”我不存在“,你必须在场才能说,“我不存在”,对吧?所以我们现在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事情。


如果“我(在)”感不是身体,不是任何念头。例如:“我是个女孩,女生穿粉红色,男生穿蓝色...” 不是这些冒出来的念头:“我去上学,我妈妈是这样的...” ,“我妈妈……我父母是基督徒”, “我妈妈是基督徒,我爸爸是印度教徒” ,“我是……嗯……不知道” 。反正,就是类似这些的。


这就是概念的建构,随着念头或概念的建构 ,“我(在)”,并非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它接受概念,然后(自我)认同从中形成,每个人的认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自我)认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境遇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你睡觉入梦时也是如此,独一无二的梦。即使你的爱人,你的双胞胎子妹,或你最爱的人就在你身边,他们也无法与你分享同一个梦。你的梦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的,你在醒位对生活的觉受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从你体会、品味事物的角度来说的。(比如)你怎么看待事物,有时你喜欢一样东西,有时你又不喜欢同一个东西了。就像那样。没人能控制它。


比如,有人来对你说:“好的,你看,你想要什么温度...” 假设你有些很好的仆人,他们问你:“你入浴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水温?” 他们要准备沐浴,“你喜欢什么样的水温?”你说,“我想要38度……38度。” 第二天他们再来时,你说“还是太凉了。“他们说:”可是你说的是38度啊。” “是38度啊。” 你没法在这种事上一成不变,因为你的身体在变化,你的感受在变化。所以无论你认为自己是谁,连这个(认知)也不是稳固的。


一切都在改变,你的情绪、感觉在变化,气候变化,你想念的人在变化,在这世界里没什么是稳固不变的。但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球上的,同一个地球。现在有将近80亿人在这个星球上,我们都有同一个房子。我们都居住在名为地球的大房子里。它必须照顾、满足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现在我们回到谈论的点上:“我(在)”感,父母没有给你,没人教过你“我”的感觉。它从哪儿来?


它是存在的同义词,它是觉性的……觉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觉性在身体中宣示自己的方式,“我(在)”感,我存在,意味着,“我存在“。如果你不存在,那对你来说什么也都不存在了。只有”我存在”之感出现之后,一切才会出现 ,“你”的感觉会出现,世界才能展现。生活开始展现,出现了时间,出现了变化,这一切都会那样展现出来。


你是它们的见证者。这一切都汇报给你, 给你的觉性,是你在感知它们。但有件事被忽略了,就是我们忘记了,相对我们的感知来说,”我们存在”有多重要。万事万物都依赖于你的感知,都依赖于你感知它们的方式。你的存在就是那么重要。


你会觉得……你看,你研究和学习了很多东西,你相信或不相信了许多事情,但最终,你是在体验一个世界。通过你,通过你的种种局限,你所相信的……就像那样。


让我们来花一点儿时间。我们说“我”,“我想”,“我相信”,“我要”,“我做”,“我不做”,“我接受”,“我不接受”,我,我,我,我……那我问你,“我”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用我告诉你的任何答案来回答我,比如“我是觉性”.......要是你说:“我是觉性”,你会回答“我是觉性”这种话,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它是对的。但它对你来说,还不是真实的。很可能,它只是词句。


“我是乔治”,这是什么意思?乔治是什么鬼?我是乔治,这有什么意义?我是苏珊,苏珊是什么?只是个名字。而在名字出现之前,“我(在)”就已经存在了。因为没有“我(在)”这种觉知,名字就没有意义。是“我(在)”的觉知接受了名字。你可以改名,你可以连信仰、宗教、国籍都改变。你可以换伴侣,你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有些最根本的东西,在你之中,是不变的。我们要找出那是什么。不是靠思辨,而是要真正体会,我们需要把它找出来。


因为只要还没找到,我们就会感到不得安歇。你幻想会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幸福。但转瞬之间,它又让你不开心了。你会再寻找别的让你开心的事物。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一切也只是在时间之中。


我可以说就某种方式来说,我们有三个层面。我们的物质面就是这个肉身。肉身在时间中诞生,在时间中生活,在时间中消散。我们的这一层面,或许可以这么说,有出生、有生活、有死亡,你能说出这些。识心也是,识心的缺席……识心不是什么东西,识心只是你自己,即觉性或本性,与念头的关系,连系在一起或者认同于此。那也在时间中,也属于时间,也不稳定,总在变化。


肉身与识心从那个当中生起,就像树木是由种子生发而成。它们的源头,它们的种子,我们称为纯然自性。这是一切灵性探索的目的和目标:找出你从哪里来,找出你的源头。大多数种子,只要生发了就会死亡。它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自性的不同在于,即使它化生为一个人,它并不会变化,它还是那个本源。明白吗?


如果我们学到什么东西,不管学到什么或者相信什么,都在“我”、“我”的念头、“我”的概念之后,这是第一位升起的,最先出生的。它被称作觉知。或是能动的觉知、创造性的觉知。这个能创造的觉知,来源于更深的觉性。它什么都不做,它只是“在”,它只是在,它不是做者,纯然的“在”。


这是一切灵性追求的究竟了悟,就是要发现什么是,你可以叫它真谛、究竟真理、无上存在、上帝,无论你怎么称呼它。那我们与这个上帝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只是这高高在上的上帝的创造物吗?在这位上帝之中,我们有更多身份吗?我们仅是祂的一部分吗?我们与上帝一体吗?我们同祂一样伟大吗?我们必须找出答案。就在今天。


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因为有了信念,最基本的信心。首先是“我(在)”,然后“我(在)”分裂为“我是这个身体”。“我(在)”感,孑然独立,不需要任何东西。但它……好像被某些力量推动着,与身体认同,那种与肉身的认同,让所有的念头有了出现的空间。各种念头加上“我是这个身体”的念头,创造出了个体、个人感。因为肉身在成长,局限和体验都在变化,我们就有了成长的感觉,就像这样。我们感觉似乎自己活着,成长,进化,像是进化的生物……就像那样。


但,我们之中有另一种维度,是不会成长的。成长发生在它之中,在它之中被感知,被它感知,但影响不了它。这就是你为什么能够感知微妙的事物,你会看到你的觉知。觉知的能力比我们现在所能感受到的广阔地多。你所见的一切,甚至最精微的事物,像是一些念头与感受,你都无法描述,但你感知到它们,因为觉知的精微,你感知到它们。有些感觉,你真的无法给它们安任何名相,你是它们的感知者。细微的念头、感受、形象、感觉、投射,……辨别力,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所有这一切,没人教过你的能力,它正是从你自己的觉性中升起。这是觉性的不可思议,根本觉性。根本觉性一直在,无论它是否与肉身、肉身的特质或条件认同。


灵性探索中重大的一步,就是当我们能够认出“我(在)”感时,不会把它与其它任何念头或感觉混合起来。好像你把它筛了出来,只有“我(在)”感留下了,不与其它概念相关连。但是因为这这些(概念)在生命早期的孩童阶段就开始了,“我是身体”,“我是女人”,“我是男人”,它似乎已刻入意识太深,所以一开始,对许多人来说,没有渴望和欲望去超越它。


比如对“我是女人”这个无法挑战的事实的坚信不疑,看起来……它有时比“我是觉性”更响亮。但你在有自己是女人或男人的念头之前,首先你必须是觉性,我们是否能理解这个?


(众人:可以...)


好的。


在任何了悟之前,第一个了悟必然是“我(在)”,“我存在”。没有其它知识比明确了知“我(在)”更重要了。只有当“我是身体”、“我是男人”之类的念头出现时,连同我们文化的、宗教的、政治的局限一同出现时……压力便随之而来。行为举止要遵守我们文化规范和传统等等。所以……首先,最重要的事是了悟这个“我(在)”是什么,因为你光说“我(在)”是不够的。啊……每个人都会说“我(在)”,但少有人了解“我(在)”是什么。你会觉得:为什么需要去了解呢?


我们之所以会问“为什么需要了解”是因为你觉得“我知道我是男人,我是女人”感觉就够了。“生活就这样……还不够吗?”你瞧~


“我知道我是个男人,我从不怀疑我是不是男人,或许我是个女人”,为什么我要问:“我是谁”?为什么我要找这个麻烦?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一开始并没有普遍的有吸引力,只有到了某个机缘。


即使对许多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对追求灵性、修持多年的人来说,可能他们都不知道有这条路。他们仍然认为“我是上帝的仆人”,“我是……朝圣者”,“我是穆斯林”,“我是基督徒”。他们同样也说“我(在/是)”。我们也会说“我是基督徒”,“我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徒”,“我是无神论者”等等。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是什么?


你看,因为大部分人并不理解。“我”就是我啊,是个人,“我(在)”就是这个人,就是我。“我是基督徒”,“我是穆斯林”……看起来就够了,是吧?为什么我们要走得比这更深入?这个事实还不够吗?这样可以说明的事实,不够吗?


“我是一个……牙买加人,我……42岁了,我就是这样的。”因为这在哪儿都被接受。它就像你的信用卡,到哪儿都被接受。它是什么?没人质疑过它。


但是,现在它被提出来了。当你说“我”,你把你的“我”当作什么?


像我之前说的,经文中写着,上帝说:“我(在)”,“我,存在”。但是魔鬼也会说:我(在)。自我也会说:我(在)。连一只蚊子也相信“我(在)”。一切有情都觉得……生命通过形体或类似形式表明“我(在)”,你瞧,嗯?所以我们试着看看,你是从哪个“我(在)”出发而说的。


当你说“我(在)”,如果你听力敏锐,你会发现通常,随便去一家餐馆,你都会听到,静静地坐下,听着对话,“我做了这个这个...等等等等”。看一看,当人们作为“我”在说话时,他们指的是什么?


你会很快发现……指的是“我是这个身体”,“我是这个人”,“我是我的种种条件”,我们目前就仅此而已。这不足以了悟真理,基于这么脆弱的假设上。非常重要的是,要了解,“我是谁”正是在这个身体中被体验到了,就在你说“我(在)”的时候。


现在我们就来进入。我希望你们首先要理解,这和假设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总是从喂到嘴边的二手概念中学习,而且我们从不质疑。我们就像个孩子,牙牙学语却不知其意,只是在那种环境里成长。我们使用语言,对它们的含义有种共识。当你说“我”的时候,我们有种感觉,它指的是……自我。但超越这个“我”的感觉,没人深入去探究这个“我”的感觉,我是什么,我是谁?


再问一遍,为什么?因为没人,迫切想知道。如果你去深究这一点,人们会觉得你是个怪人。如果你更深入去看,瞧,你是谁?


“我的名字是谁谁谁…… ”,“我是从巴西来的23岁的女生,我在这里的学院学习……” 等等等等,“……我应聘这份工作”。没人会比这更进一步地追问你,对吗?这就是你的全部所需了,这是你的通关密码,对吧?(用它)来在这世上成为一个有形的众生,来进入与其他众生打交道和互动的游戏,这只要知道你的性别、生日、学历、经历和经验就够了。砰~够了。


在这里,我们是要更深入地去觉知。当你说“我”,它意味着什么?参问就这样诞生了。参问着眼于……当我们一直在说“我”的时候,“我”的含义是什么?它不仅是种智力研究或智力探索,不只是心理学上的,或思辨性的。它是种探究,是对“我们本来面目”这鲜活真理的探索,明白吗?


现在,我们开始一个简单的练习。如果有人来说,“抱歉,有一辆大众车刚刚停在外面了。车主能挪一下吗?是谁的车?” 有人会说,“抱歉,是我的。”  你不会说:“这是我”  你会说:“这是我的。”  你不会说:“这是我。”


这其中差别很明显:它属于我。你用“我的”这个词,“我的” 从属于“我”,“我(宾格)”也从属于“我”。它属于我,“我的”意味着它属于我。我的,我的。你也可以说:“这是我的家人”  “我的,家人”。不是“我”,并不是“我”。“我的家人”,他们和我有联系,他们属于我,我的家人。你可以说,“我的身体很疲惫”。“我的”,不是“我”。你们跟得上吗?


“我的身体精疲力尽了!”  所以,有什么东西觉知到身体和精疲力尽,它不是身体,它也没有精疲力尽,它说身体精疲力尽了,它说“我的”身体精疲力尽了。


所以,再来,我的,我……


什么在说“我的身体”?它也会说……“我的……视力,这只眼睛,左眼的不是很好,它很弱,大约只有6成视力。右眼,大概,8成半吧。” “它”甚至觉察到视力。它知道视力的强弱,但它不是视力。它说“我的视力没以前好了。”它也可以说:“我的记忆没有以前好了。”它不是记忆,它知道记忆,它觉察到记忆。它说:“过去我能够记住这里每个人的名字,只要别人告诉过我,我一年都不会忘记那些名字。现在,我两三个都记不住。”它知道记忆和记忆能力。如果记忆衰退,它观察到了记忆,“我的”记忆。你们跟得上我吗?


你们跟得上我吗?能吗?好的。


所以它不是记忆。它不是感觉。它不是家人。“这是我的……宗教信仰”,“我的宗教信仰”,不是“我”。我的……宗教这些是被我选择的,懂吗?


有的人说:“我的自我很强”。“我的自我”,不是“我”。这个“我”是什么? 我的自我,不是“我”。谁在说?


“我的”自我,不是我,懂吗?“我的恋爱,现在不太顺。6个月前我们处得很融洽,但现在彻底分了。”恋爱关系?并不是我。


“噢!我的生活完蛋了,我的生活完蛋了。我老公离开了我,我的孩子……走了,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谁在说“我的生活完蛋了“?我并没有完。不管我们设想把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什么样,那都可能会变。


还有人会说,“算啦乔治,算啦苏珊,你干嘛要那么说。”“你只是心情不好,才会这么说,不是真的。”“是的,是的,是的……但好吧,我的情绪就那样。”情绪,并不是你。“我的情绪”,我也不是情绪。


现在还剩下了什么?“哦,我的呼吸很沉重……我的心怦怦跳。”

“我的”心脏,不是我。


“我的情绪”,“我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我的情绪像这样……”“我的情绪”,你不是情绪。


“我的呼吸……变弱了...”。“医院……我得做个阑尾手术”“他们施了麻醉……我在呼吸……我看到……我……在失去意识”。我观察到意识离开,“我”是谁?“我”是谁?


所有这些,我可以说,不是我。它们依赖于我,我是它们的见证者。我在看,我是他们的见证者,不是它们见证我。我在看着我的手,不是我的手在看我 。这是我的自传,不是“我”!


所以我们审视一切,不仅是身体、生命力、呼吸,不是感觉、智力、记忆……你瞧:“我的识心……我的识心创造出许多幻想。”


“幻想”,“创造”,“我的”,不是我。我是谁?


所以,现在暂时把一切你说的,属于识心的东西都放下。“我的房子烧光了!一点不剩!”“我”被烧光了吗? 我是谁? 


现在,看看这一切,我的生活,我的梦想,我的未来,我的过去,“我历经不幸,我的过去很坎坷”。过去,时间,所有这一切,不是我。我是它们的见证者。所以暂时,把它们放到一边。剩下的,是“我”之感,或者“我(在)”。花点儿时间,感受“我(在)”感。 


它有性别吗? 它有过去吗? 还是过去依附于它?人们会说“过去的都过去了。” “哦我现在没什么未来了,我的未来完了。”无论我们说什么,情绪,关系,哲学,记忆,智力,呼吸,心跳,这一切被你感知。是你感知着这一切。


你是由什么做的?你不是你的身体。有的人生来是男孩,之后变成了女孩。有的人感到自己的性取向与众不同,他们感知到了那个。你不是那个,这里的你是谁?


现在不要想象。你已经说出的想象,都不是你。那个能够觉知到想象或现实的,那个你到底是什么? 

  

[未完]




欢迎关注"妙高峰上"微信号,搜索potaloka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妙高峰上

愿皆登上妙高峰  亲证本来真面目

http://s11/small/005AArd8zy71d63hZzA3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