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肥东三中 杨正霞(刊发《语文教学通讯B》2014.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难忘“好豆”“好戏”的原因。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双喜的个性特点,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欣赏“月下航船”中景物美,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难忘和怀念,感受平桥村孩子们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好豆”“好戏”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难忘和怀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第一课《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鲁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社戏》(学生齐读课题)
追问:为什么叫“社戏?”(学生有难度师补充,屏显说文解字)
[“礻”“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 “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 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过渡:“我”对社戏如何评价?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说文解字”了解“社”,明确“社戏”是一民俗。
二、走进文本
(一)、记住一句话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读一读:我们从这句话里读出哪些信息?(师提醒:抓住“再没有”、“也不再有”读出“我”对那夜“好戏”、“好豆”的难忘、怀念)
(追问过渡:“我”难忘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一个突破点,然后抓住一“点”,由“点”成“线”,以“线”串“珠”,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说清一件事
1、戏好看吗?
A、阅读文中“船头看戏”的内容,从文中找到下表中相关的句子:
“我”最想看到的戏是:
|
结果是:
|
|
|
“我”最不想看到的戏是:
|
结果是:
|
|
|
明确:看戏的内容直接写出“我”失望心情。
B、屏显: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学生阅读理解:通过对同行小伙伴的神态、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戏并不好看。(侧面描写)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中看戏部分的内容,可以读出——戏并不好看!)
2、豆好吃吗?
联系我们的生活体验,说说“豆”好吃吗?(提醒学生,我们平日里对罗汉豆都有哪些吃法,那夜的豆如何做的)——运用生活经验比较:豆并不好吃!
(过渡:那夜,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我”为什么还难忘怀念?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3、师生合作:探究“豆好吃”!(阅读提示:豆哪里来的?怎么吃的?)
A、“偷豆”是非大家说?(1、补充“偷”的几种注释:①. 偷:窃取、趁人不知道拿人东西据为己有: 偷窃。 ② 行动瞒着人:偷偷。③抽出时间:~空儿。④ 苟且:~生。2、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如有时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用筷子夹点菜放嘴里,体会“偷”的乐趣)明确“偷”——童心
B、小伙伴围在一起撮着吃。明确“吃”——野趣
C、读[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建议摘自家豆读出—阿发的憨厚,淳朴,真诚。明确:摘——人真
小结:童心的美好,一起吃的野趣,人性的纯真,酿成了罗汉豆无比美味。
4、师生合作:梳理戏好看(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戏好看除了归途有偷豆的趣事,看戏过程中还有什么美好记忆?)
整理归纳:看戏途中—景美;看戏归途—事趣;看戏过程—人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和个性课堂。
(三)、认识一个人
思考:那夜的看戏中,文中写了许多小朋友,说出名字如双喜、阿发、桂生.....
你最想认识谁?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你想认识的理由。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小伙伴,结合文中句子分析人物个性,点明喜欢的原因。)
明确主人公双喜:一个聪明、自信、考虑事情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设计意图】小说具有社会性,理解了一个人,也就认识了社会上具有相同属性的一群人。
(四)吟咏一处美
思考:美需要我们用眼睛来看,用心去感悟。自由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说说“景”美在哪儿?
提示:
对景物的描写,常常需要调动人的感官参与,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角度全方位的写景的形、色、味、态、声……欣赏景物的美,我们既要注意描写的角度,还要注意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如恰当的修辞、整齐的句式、准确的用词等,你可以用“我读了......句子,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每个人说一点。(学生交流欣赏,老师评价点拨评价。)
诗意吟咏:提醒学生将刚才我们读到的美点按要求吟咏出来。(整合信息,师生深情吟咏)
那夜的行船中,我看到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夜的行船中,我嗅到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那夜的行船中,我听到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过渡 :那夜的景如此美,那夜的戏真好看!让我们也来表达一下心情吧!)
【设计意图】美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美美品,品出语言特色,品出写作技巧,品出表达精妙;通过美美吟,吟出气势, 吟出神韵,吟出风格。】
三、挑战无极限——表达一下心情
屏显提示:那夜的看戏中——
我看见……
我听见……
我嗅到……
整合学生交流的信息,师生深情吟咏:
那夜的看戏中——
我看到了: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我看到了:阿发弯下腰,在田里来回摸豆时的真诚;
那夜的看戏中——
我嗅到了:罗汉豆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我嗅到了:小伙伴一起偷豆、煮豆、吃豆的快乐和幸福的味道;
那夜的看戏中——
我听到了:船头的激水声,老渔夫的喝彩声;
我听到了:母亲反复的叮咛,祖母无声的牵挂;
那夜的看戏中——
我还看到了:.......
我还嗅到了:.......
我还听到了:.......
(提示:课后回读课文,继续寻找文中的美点,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篇精美的小散文,并给它拟一个切当的题目。)
【设计意图】文本可提供做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是文本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此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提炼和整合,又可利用文本训练学生的表达智慧,让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努力走向“学会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