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翰林点评:《拈花寺》

(2022-05-13 16:16:16)
标签:

拈花寺

胡弦

黄土层

杂谈

分类: 翰林点评

拈花寺

/胡弦

 

轻如灰尘的小寺,

窗棂上的雕花缓慢而寂寞。

酒喝醉了的时候,

梅枝正好从檐上垂下来。

细雨暂歇,红烛肥美,

木柱是又高又细的傻子,

而大悲伤,是藏在曲子深处的深坑。

——风吹过猛虎扭伤的踝骨。


 

《拈花寺》短短八行,能入选“中国好诗歌”首榜,我觉得在于胡弦过人的表意技巧。先看看题目,“拈花寺”在现实中仅北京就有崇文区的拈花寺和西城区的拈花寺,还有江苏淮安的古拈花寺和四川成都的拈花寺等等。这里的“拈花寺”究竟指的是现实中的哪一处,诗歌里看不出,也无关紧要。我们权当就是随便一处拈花寺吧。寺者,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这与红尘隔开了不啻一个大大空空的世界。


诗歌第一句“轻如灰尘的小寺,窗棂上的雕花缓慢而寂寞”,诗人下手很轻,生怕弄出什么动静,虔敬之情跃然沛然。寺小,轻如尘,隐约飘渺如摊开宣纸,淡墨轻轻一抹,再不愿多画。怔忡了一下,再看一眼窗棂,其雕花舒缓疏懒,显出寂寞来。这只是描写寺而已,但落笔之后,因把意象放小,反衬得天地一下就阔大起来。浩浩世界澄明宇内,但走遍一圈竟然走到一座轻如尘的“小寺”里了。


“酒喝醉了的时候,梅枝正好从檐上垂下来”。谁酒喝醉了?没说。平时焦灼惋叹,自是心还未静,入得寺来,皮囊依旧,心事一潮一潮,何见松竹菊梅风光霁月,白白辜负了万千良辰美景。现当下,喝醉了,“吾丧我”,倒好了,“梅枝正好从檐上垂下来”。二目灼灼对视,也不知是我视梅花酡红,还是梅花视我酩酊也。


至此,“抒情主体”若隐若现,但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什么东西一定会显现出来。


“细雨暂歇,红烛肥美,

木柱是又高又细的傻子,

而大悲伤,是藏在曲子深处的深坑。”


从小寺写到雕花,写到寂寞,写到酒醉,写到梅花下垂。现在又写到“细雨暂歇”,气氛更加清冷复寂寥。“红烛肥美”,木柱却又傻又瘦,寺里的这些物象,还算安静知趣,没有破坏了小寺肃穆的氛围。但一支莫名其妙的曲子幽婉哀怨地响起,飕飕生寒,旋律里藏着的大悲伤,排山倒海地释放出来,小寺有些撑不住了。叙事简括至此,抒情达到高潮,终于包不住了一座小寺藏着的前尘故事,欲冲决叙述的堤坝,张力达到极致。那么,这故事究竟如何?


“——风吹过猛虎扭伤的踝骨。”这就是谜底。


原来红尘里叱咤风云,啸聚江湖的豪杰,因了不可救治的挫败如“踝骨扭伤”,命运给自己取消了奔腾和驰骋的脚力,歇息在一座小寺里。原来是这般苦楚,难怪深藏着小寺里的“壮心”会时而摩挲窗棂雕花,双眼迷离朦胧;时而醉酒梅藤边,痴傻乖谬。一曲箫声呼出雷霆万钧,也只能死死摁住。如今真是猛虎细嗅蔷薇,心如冰炭,悲喜交集。


拈花寺究竟如何?一千个诗人眼里有一千个拈花寺。这一个是属于胡弦的。寺本枯寂,无甚长物,状如一只干枯的核桃。但诗人如明月朗照,一眼就照出拈花寺外表的蚯曲的纹理来,那纹理似有细细裂痕引人探秘。于是,诗人蹑手蹑脚,轻叩轻摇,层层剥析,终于小叩大鸣,拈花寺叩出了“大悲伤”。诗人小心剔出核桃的苦仁,既解救了桃仁也解救了诗人本体论的苦心孤诣。诗心与桃仁相遇、碰撞,俨然为拈花寺也解出了一枚苦涩的铃铛。考槃在涧,泠然生风也。至此,我说拈花寺可能空无一物,只因诗人将另一个自己虚构出来,放进去,再释放了,形成一首短诗的意蕴最大化。我想,这大抵就是《拈花寺》成功的秘密吧。(黄土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