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翰林理论:《忘掉代际划分,诗歌自己会发光》

(2022-04-03 09:16:09)
标签:

代际与光芒

施施然

杂谈

分类: 翰林理论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诗集《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等4部,曾获中国十大女诗人奖、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月三诗歌奖等。诗作被译为英、法、阿拉伯、瑞典、罗马尼亚等多国语言发表。画作多次参加专业美展或文人书画邀请展。



忘掉代际划分,诗歌自己会发光


 施施然


与古代相对简单的农耕社会相比,现代全球化社会资讯发达,网络信息过剩,泡沫文化层出不穷。甚至,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出行,包括一些贸易,从曾经的全球化又重新回缩至国界线内。这种种急剧变化,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情感,波及到每一个人。因而当代诗人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东西,比古人要复杂得多。


在诗歌写作上,70后诗人面临的问题更加层峦叠嶂。前有屹立于诗坛闪耀而坚韧的优秀60后诗人,他们在经验和技艺上的练达已经形成很难逾越的高度。后有几乎放弃了诗歌传统,完全凭借自我才华与锐利的感受写作的85后、90后。70后诗人夹在中间,既放不下对传统的承继,又想释放不同于前辈诗人固有的诗歌个性。如何写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作品,彰显出70后诗人的实力,可见其中难度。令人欣喜的是,一部分70后诗人已经做得很出色。比如我在编选的《中国女诗人诗选》,限定的百位之内当代前沿实力女诗人里,从50后到90后,入选最多的还是70后,这和我本人是否70后关系不大,客观讲,一些70后女诗人文本的完成度,题材的多样性,向内挖掘的纵深感,以及对技艺探索发现的诗写自觉,都已不容忽视并已具气象。遗憾的是,多数70后女诗人的诗写,与她们所获得的荣誉,并不成正比。


关于诗人的代际划分,主要易于评论家研究。诗人们自身或多或少也潜在着一些影响的焦虑,以代际归类,可以获得一种归属感。但对诗人的写作,起不到什么影响。诗人观察世界,也记录心灵的沟壑。一首诗的诞生,只是一棵树上结成的果实,而它在长成这颗果实之前,树的根须必须深深扎进土壤,吸取阳光、水分,和泥土的滋养。诗要表达的就是这一整个过程中积聚起来的生命感受。没有一首诗可以凭空出现,都是或隐或显深埋于内心的种子,遇适宜时机完成了它的成长,诗人就是那棵长出诗歌果实的树。仔细观察,每首诗都有着诗人自己的血脉纹理。在我看,不妨忘掉代际与命名,让写作置于更广阔的价值评判领域,专注于自我发现,与诗写技艺上的锤炼,写出独特的自我成长与生命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等候那个不带时代偏见的读者,诗歌自会发光,诗人也会有其应有的位置。


我的诗歌题材比较驳杂,亲情、爱情、城市生活、各地旅行,这些不过是我写诗需要借助的材料,一首诗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通过包括语言、结构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挖掘出个人生命中骤然出现的自省,或对客观世界中某种本质性事物的发现,以及时光带给人类的空无感。诗歌对我来说,类似一种自我修行,不仅是个人精神上的依托、自省,与慰藉,同时也是对外部世界更深层次的观察与记录,是客观世界反映到内心、又折射出来的一种真实,是我在这个世界活着的证据。我从诗写中认出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