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点评:《在洞头》
(2022-03-22 17:17:17)
标签:
在洞头王家新梅朵杂谈 |
分类: 翰林点评 |
在洞头
/王家新
当一具失踪多年的尸体从一个中学的
操场下、从一堆乱石下挖出来,
暴露在氧化的空气中,
我们在一个临海的山坡上谈诗。
我们谈着两代人的区别和联系,
谈着张枣和他的“万古愁”(现在它听起来
怎么有点像顺口溜?)
谈着那过去的被埋葬的许多年……
这是在中国东海,一个叫洞头的半岛上,
大海一次次冲刷着花冈岩石,
在我们言词的罅隙间轰鸣。
我们谈着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们谈着诗,而礁石上的钓者
把他的鱼钩朝更远处抛去。
我们谈着未来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渐渐地
那压在一具尸骨上的巨石
也压在了我们心上。
谈着谈着,我竟想起了张枣的一句话:
“既然生活失败了,诗歌为什么要成功呢?”
我们都不说话了。我们能听到的
唯有大海的冲刷声。
我们流泪,听着大海的冲刷声。
短评:
“既然生活失败了,诗歌为什么要成功呢?”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能回答的也许只有大海的咆哮,失语的眼泪,被“扼住了舌头”的眼泪。“ ……我们呼吸的空气,渐渐地,那压在一具尸骨上的巨石,也压在了我们心上。”在窒息的空气中,我们努力地呼吸,努力地谈着未来,谈着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被巨石深压的词语是这个时代汉语言的命运,我们每天面对的艰辛的战斗。我们撞击和开创的不仅仅是生存与未来,更是一场“言词的罅隙”。在这个罅隙中的写作,仿佛一株小草努力冲出沉重的巨石,奋力扬起新生命的头颅。《在洞头》不就是一首言词的罅隙中咏唱的沉郁的歌吗?它带领我们走进那个被隐藏在词语中的“万古愁”,在这份哀愁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身份——因直面而悲伤,因悲伤而呐喊,因书写而承担的命运。(梅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