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理论:《当代诗歌创作,离大众有多远?》
(2022-03-13 13:47:02)
标签:
诗歌创作与大众王庆松杂谈 |
分类: 翰林理论 |
当代诗歌创作,离大众有多远?
王庆松
龚学敏说,当下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部分诗人用新诗刚产生时的理念在进行创作,写作上不断重复自己,陷入停滞不前。诗人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矛盾,老年诗人学传统,年轻诗人学西方,你不懂我,我也不愿意尝试去了解你,这些都不是好的传承和融合发展,更不是中文诗歌的出路。
而教育中,涉及诗歌的版块也非常滞后,课本选用的诗作如今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说到新诗,大众只知道舒婷,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舒婷之后,中国新诗又已经发展了40年之久,普通大众对此毫不知情,导致了当下的诗歌都是曲高和寡。对于当前诗歌存在或及待跳出“灯下黑”的现象,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情感是诗的灵魂。现在诗多在语言、技巧、哲理上追求,缺少了情感,让人读起心跳不厉害。即使是爱情诗,写“思念”,不让人失眠,写“悲情”,读后不落泪,写“喜悦”,不触动人神经兴奋。
第二,过度追求创新。探索是有必要的,但诗不能写得有一定文学功底的文学爱好者都读不懂。不少诗人求新,把词句都反复拆出花样,把小溪想象成太平洋,把地上的花栽上天,太折腾了。
第三,忠实生活。真正来源于生活的诗,才是好诗。现在不少诗飘在云中,让你看不到摸不着,云里雾里,说他写天,又是在写地,写人又像是写鸟,既没立意,又没有感悟,读,一无所获。
第四,好诗,应该引起大众共鸣。现在诗人,好像成了一个组合乐队,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鼔,没有共识。所谓诗权威,无非是占有话语权,真正让众诗人钦佩、作品显威者寥寥无几。这此年应该说,没有推出让大众点赞的诗。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突破!
前一篇:翰林诗歌:《伊朵:汇款单》
后一篇:翰林诗歌:《呆虎: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