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
(2023-05-29 09:44:28)| 分类: 校长学习专栏 |
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
历城区弘毅学校
2023年4月23、24日两天,我参加了济南市组织的线上校长培训,聆听了几个专家的治校管理报告,结合自己10几年的管理经验,深深感受到,学校要想高质量发展,但从一个方面来抓,是无法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须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学校走内发展之路。
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塑造好的教育生态
马华威主任所作的《学校发展规划》和于维涛教授所做的《学校文化建设》中都提到了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积极构建学校理念文化体系,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塑造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学校依据本校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认真提炼体现师生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精神,充分发挥其对师生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作用及对社会的辐射功能。
培育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导全校师生熟知“一训三风”的内涵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几个专家在报告中都提到了,学校的文化不是简单的豪华装饰,也不是把教育家的几句话张贴在校园里,就是文化。我们应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渗透校长的思想,把这种思想深入到师生的心中。例如我们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中,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把升旗仪式的那种庄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位师生,那种对祖国的热爱就会慢慢根植入心中。
于维涛教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到“道、法、术、器“。也就是说精神文化引领目标愿景,制度文化保障目标实现,行为文化目标认同内化,环境文化目标路径呈现。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开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标准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气氛的集中表达。学校所有组织的活动,都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从计划的制定、方案、实施、监督、反馈到整改,形成一个完成的闭环管理。久而久之,干工作抓落实的种子就会慢慢在每一位教职工心中生根发芽。慢慢的坚持下来,就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学校的生态。
一、智能技术赋能学校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刘名卓在做《数字化应用能力建设》的报告时,感受颇深。现在的智能技术在学校管理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技术驱动,实现数据共享。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日常检测等工作中,通过科学数据分析,促进发展提质增效。科学精准的数据为我们的教学及管理全方位提供参考,能够打破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区域之间、学段之间的时空界限,实现全流程、全链条的教学、教研、评价、学习、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释放大数据效能价值。持续拓展教育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融合校园物理环境、教室教学环境、网络学习环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精度、温度和效度。
助力“双减”提质增效。面向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打造高质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库,提供疫情背景下的常态、非常态教学解决方案,实现作数字教学资源库,提供疫情背景下的常态、非常态教学解决方案,实现作业的分层、弹性和个性化布置,构建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
让技术赋能学生评价——看见动态的成长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学生多元发展的评价。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自定义评价类型。评价内容除了课堂表现、纪律情况、卫生情况,还可以增加用餐、路队、个人物品等方面,甚至可以细化到学生的仪容仪表、红领巾佩戴等小细节,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无死角的评价和激励。
评价以“看见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成长历程,运用大数据反馈,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待改进的方面,老师通过动态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
变革评价主体,推动全员“充分对话”。班级优化大师打破了单一班主任的评价主体,走向班主任评、任课老师评、同学评、家长评的全员评价体系。
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家长都可以注册账号加入班级的评价中,让众多主体都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通过过程性的评价信息,平台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使老师、家长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成长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学校的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的文化,让学校充满着正能量,同时在现代互联网时代,积极让技术赋能学校的发展,学校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