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加强自习课、晨读与延时服务的管理

(2019-11-22 14:38:52)
分类: 课改教研前沿

如何加强自习课、晨读与延时服务的管理

                 薛启华

自习课也是落实学习中“习”的重要载体。自习课不等于做作业时间,自习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自习课不能占用,更不能变相成为讲课时间。

+习=学习。没有真正的自习课,学习链条就不完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

语文、英语课教学质量主要是由早读效果决定的。

一、早读课基本流程为

1)教师向学生明确早读目标。要求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分层,并明确诵读记忆时间。

2)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记忆方式诵读记忆。可大声读也可小声读甚至默读;可坐着读,也可站着读甚至选择位置读;可在室内读也可在室外读;可个人读,也可对读、群读;可先读后写也可边读边写;可借助关键词、逻辑关系等寻找规律读记,也可借助思维导图读记,等等。

3)5分钟早读效果检测。选择自测、互测、抽测等形式检测效果。

4)优等生不能陪读。规定早读目标完成后,要让其养成自定、及时启动个人早读目标。学困生语文英语不会背的原因是字词不认识不会读,在大部分学生开始背书时,把学困生单独集中在教室后面,帮助学困生先会读,然后再回到座位上去背诵、去记忆。

试想学生带着目标、又有方法、再加上检测驱动,早读效果定会高效。

二、晚自习的管理

理科教学质量与晚自习质量呈正相关。高效晚自习方法有:

1. 分区上自习。晚自习座位与正课不同,依据学习方法、试题难度、试题数量将教室分成三区。比如,学法不同分区:优等生独立钻研自我提升区,中等生合作讨论消化区;学困生教师重点辅导区。同一内容,优等生独立钻研会(会学),中等生合作讨论会(学会),学困生教师点拨引导会(讲会)。比如,难度不同分区:优等生做拔高题,中等生做能力提升题,学困生做基础题。又比如,题量不同分区:对优中差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数量做不同要求。

2. 1+1X2学习法。第一个1指的是班级前10名特优生,中间1指的是班级11名到20名优等生,后面2指的是班级后20名普通学生。

不让前10名特优生当小老师去当小老师或帮扶学困生,理由有二:一是因特优生与学困生思维不在同一能量级,特优生教不会学困生,二则特优生本身就会,去教别人浪费人家时间,因此,前10名特优生独立钻研或联合攻关拔高题,每周拿出一定时间去做中考试题。初一初二的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

最好让中间10名优等生去教学困生,理由也有二:一是中等生与学困生思维差距不大,基本在同一层次,中等生讲题学困生能听懂,二则讲给别人听是最好学习,讲一遍如同自己学三遍,通过讲解加深了对知识消化理解。因此,建议中等生每人带3至4名学生组成习学小组,让中间学生当小先生为本组3名学生讲题。

3. 1+1学科偏科帮扶法。以学科为单位,同桌采取好差结对,“差生”随时可以向好生求教,对偏科补救非常有效。

4. 宿舍冥想法。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回到宿舍,不知道安静下来思考回顾一天的学习。建议学生回到宿舍洗刷好,躺在床上用十到十五分钟时间对当天所学主科内容过一下电影,让白天所学内容从临时贮存变成永久贮存,从浅层记忆到深度记忆,对没有回想起来内容,明天早上抓紧再温习一下。

晚自习课分类与定位

(1)学科自习课。所谓“学科自习”,就是在某节自习课内只许做规定科目、规定范围的题目。难点学科必须安排学科自习课,学科自习课归该学科所有,但不准讲课或变相讲课,教师可以辅导学习;做作业必须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后20分钟为预习时间。

(2)2)公共自习课。“公共自习”是留个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主要用来整理笔记、改错和探究难题。这种自习分配方式有效解决了各学科自习时间分配的难题,又有效的刺激了学生自习的学习效率。公共自习课除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一律不准进教室,教师不准以讲课、发习题、放投影等形式变相占用这段时间。建议各个年级设立公共自习课。

三、自习课学生干什么?

1、整理课堂笔记: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进行反刍、梳理、归类;

2、修补薄弱环节、学科;

3、做作业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达到融会贯通;

4、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单元;当然也可读书、写日记等。

5、语文学科可以加大阅读,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或规定阅读的时间。

四、延时服务:1、组织周考;2、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复习归纳一周的知识,同时去预习下一周应该学习的内容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