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系统而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

(2016-11-30 13:44:32)
分类: 海量阅读

构建系统而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

系统的语文课程

从一年级开始的海量阅读教学,走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三年中,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不断调整,运用拿来主义,采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初步构建起了适合学生的语文课程四大体系。

体系一:语文课本系列

语文课本是教育专家集大家之智慧编写而成的,它的系统性最强。但当前的语文课本的使用,我们认为是出了一点问题的,文本细读的方法,将一篇篇课文挖深挖透,甚至是挖得冒出火花来,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它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蚕食鲸吞似的积累,以期实现量的积累引发质的飞跃。我们认为语文课本在内在结构上编排得很好,但是,单纯的一本语文课本,来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的确单薄。叶老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关键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个例子。关于课本的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我们要知道根在哪儿,也就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的底线是什么?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指向做人,工具性指向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感染。而工具性的使用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给语文设定了简洁的目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当然各个年段的侧重点不同。对于高年级,阅读、写作是重点。对于低年级,识字、写字、朗读,是重中之重。这也与皮连生教授所倡导的基本技能与高级技能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为阅读扫除障碍;写字不言而喻,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朗读,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石。这三者,需要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

五年的语文课本教学,需要注意的是:

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识字、写字、朗读指导,千万不能急,应该是慢下来,如同煨汤,细火慢炖才更有味道。这就像建金字塔,我们是在做基石的铺垫,一定要厚实,而且要广泛。识字的辅助资料主要是拼完识字,以及识字软件。正由于教学目标设定为识字、写字与朗读为基本底线,所以语文课本的学习就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急躁。

关于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而在语感的培养上,利用有声读物,听取文本的大师级的朗读,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去年的淄博市红帆船阅读研讨会上,桓台实验二小学生的朗读征服了大家,而其中的秘诀就是听录音,用大师的优美朗读,做范例,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语感。我也曾经分析过韩老师的学生为何被陶继新老师评价为“个个都是小播音员”的秘诀,也在于此。韩老师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正是得益于录音的熏染作用,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至五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学,重要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写作方法的习得,课内得法,课外用法。关于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阅读与写作是吸收与吐纳的关系,语文不可能像数学学科那样做到“举一反三”,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的过程。阅读是“十”,写作是“一”。阅读是积累,没有词汇的积累,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经典诵读的积累,你无论用多么巧妙的方法,孩子的语文根基还是无法打牢固。韩军说过: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不是搞各种修修补补的改革,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思路:从举一反三调整到举三反一上,把学生引入名家名作等语言精品的海洋,浸润其中,长期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升上去。

语文课本的教学流程

我们学校在语文课本教学上摸索出了一课一文的教学模式,具体到一节课来说,教学流程就非常简单:

简洁的导入——学生朗读课文,做到文通句顺——听录音三遍(1听,2小声跟读,3大声朗读)——检查巩固识字——大致理解课文内容(渗透人文教育)——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朗读,或理解遣词造句)——写字指导(注重间架结构、书写规律)——巩固练习(完成乐园或联系册)

几节课下来,学生就适应了这样的节奏,甚至是提前预知了接下来老师的举动,还因为抢占先机而颇为自豪。而且,每个学生都知道底线是什么,能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书写生字,即便不能及时完成巩固练习,我们可以在八周之后,零打碎敲地完成巩固,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其实,这样做无疑让孩子过上了一种有规律的教学生活。众所周知,当我们的生活很有规律时,生活才会井井有条。反之,生活就会混乱不堪。我们的工作也是同样,很有规律,效率才高,没有规律,效率低下。对孩子而言,也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规律的教学生活。这个教学生活不仅指课堂上的学习生活,甚至包括学生的作业。而这,是长久以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尝试中的发现,尤其是教学儿歌时,课堂教学流程的相似,使得学生适应这种教学节奏,效率很高。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学中,一课一文,一周学习一个单元,八周完成教学任务。低年级由于课时量比中高年级大,可以穿插进行,每天保证一节课,学习语文课本,其他时间可用来学习其他内容。这样一来,时间有规律,教学节奏有规律,学生适应这种规律之后,语文教学变得非常轻松,非常有节奏感。进而加以推广,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过一种有规律的教学生活,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体系二:成语系列

之所以选择成语,作为语文课本的补充,是因为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和了解成语,可以积累词汇量,还可学到一些历史和文化知识,记住成语,对人的一生那会受益多多!金庸也说过“成语有一个好处,很多模糊的观念、很多复杂的话,用4个字一下就了解了,简单明了。”

原因之二在于在海量阅读中,我们在做中学,在反思中改进,尝试创编海量阅读教材,20129月,成功编写了《成语儿歌100首》系列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再加上教学《论语》的经历,创编了《论语中的成语》这样的校本教材,因此也打开了一扇成语教学的大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语课堂。

我们的年段体系如下:

一年级   成语儿歌100

二年级   看笑话  学成语

三年级   中华成语千句文

四年级   读历史  学成语

五年级   读论语  学成语

在整个成语课堂中,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洁,掌握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初步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成语。目标的简洁,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清晰,有效。

成语儿歌的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为一节课学习五首儿歌,流程分为两大板块:学习儿歌板块、巩固游戏板块。学习儿歌的方式形式多样,或读、或演、或拍、或加动作,采取多样形式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变得轻松有效。巩固游戏板块,则是在不断复现加以巩固,做到触类旁通。

看笑话学成语的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为一节课学习三篇,流程也分为两大板块:讲笑话、学成语板块,巩固练习板块。放手让学生讲笑话,逗同学哈哈一笑,在笑中理解成语,然后进行成语的理解以及运用。巩固练习的目的也在于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运用。(出示教学流程 、课件)《看笑话  学成语》的课件是批量完成的,特别感谢海量阅读的团队以及我校三年级的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加班加点完成课件制作,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惠泽更多的学生,老师。

需要说明一下,我们是从上学期开始学习看笑话学成语,这学期才学完,下学期学习中华成语千句文,暂且还没有形成有规律的教学方式。

读历史,学成语的教学是四年级老师在操作,他们采取的教学流程是:小老师带领学习成语,纠正读音,理解寓意;然后学习成语故事,教学文言文,朗读文言文,最后进行成语运用的练习。

读论语  学成语的教学资料正在修改完善中,近期将交给出版社。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仅摸索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形成了独特的评价方法。成语的学习评价是以星级评价为主,掌握成语作为一星标准,能理解成语则达到二星标准,会运用则是三星标准。降低评价目标,主张弹性评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这就给了学生极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再视学习为畏途。

体系三:经典系列

语文的学习需要雅俗共赏,需要经历一个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过程,如果说儿歌是通俗的,那么经典就是高雅的。孔子的“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两者不可偏废。经典润泽人生,现在的中国是缺少大师的,在五四之前的中国,大师比比皆是,原因在于,他们是浸泡在中国的经典古文化中长大的。而现在的我们,包括现在的孩子,对于经典的学习大有君子远庖厨之势。而我校领导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将经典引入我们的语文学习中。

具体来说,是这样安排的:

一年级   古诗接龙120

二年级   小学必背古诗75   古诗新唱160

三年级   中国诗

四年级   宋词

五年级   穿越唐诗宋词

我们选择了诗词作为经典类的学习。从新课标要求的75首古诗,到古诗接龙120首,古诗新唱160首,再到《中国诗》《宋词》,最后用《穿越唐诗宋词》加以贯穿整理,形成完整的脉络。

学语文本无捷径可走,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就是指的背诵。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茅盾对《红楼梦》能够脱口而出,这就是茅盾、巴金能够成为文豪的原因之一,没有《古文观止》《红楼梦》垫底,他们的文字功夫不会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虽然不是培养作家,但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经典诗词的教学目标就是积累背诵诗词。完全可以采取“不求甚解”的“鲸吞”式阅读,然后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慢慢内化,进行“蚕食”与“反刍”,从而达到吸收与内化。

最初的学习,我们准备了录音资料以及电子文稿,尤其是古诗接龙和古诗新唱,都有视频资料,我们采取了最为简单的办法,那就是跟录音读。王财贵教授读经的六字法宝“小朋友,跟我读”,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应用,从一学期的尝试来看,效果非常好。家长反映说,孩子没怎么背诵,就很容易得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这是长期的耳濡目染的结果。

从上周开始,我们学习《中国诗》,已经学习了23篇,有11篇学生能背诵下来。不论是《中国诗》,还是小古文,我采取的方法是延迟背诵的原则,先读,从第一篇开始,背过第一篇就从第二篇开始读,反复朗读,一定不要要求孩子在学习的当天,就能背诵或理解,给学生一段时间,讲求的是功到自然成耳!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原来教学可以是如此的轻松,孩子是如此的优秀。而不是堂堂清,课课清,学生达不到目标而烦恼不已。海量阅读一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会让孩子乐意去读,乐意去学,甚至以读为乐,带给师生的绝不是挫败感,而是成就感。

体系四:古文系列

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之为系列,仅仅是一种尝试。选择古文,是因为孩子升入中学之后,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不在现代文阅读,而在古文。古文成了一块难以啃嚼的硬骨头。相比较古诗词,古文更是汇聚中华传统经典的瑰宝之库。它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古文承传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成为现代汉语的“根”与“源”。我在做的是带领学生诵读朱文君老师主编的《小古文100课》,主要方式就是读,适当理解,熟读成诵。(出示小古文教学视频)我校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则带领学生诵读《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一般一节课学习四篇小古文,课堂环节大致是:第一步,领读一遍,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第二步小组学习,小组长带领组员读文,理解文章大意,重点理解文中比较重要的字词句子,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或道理。第三步,抽查检测学习情况。小组整体展示读古文,指名小组成员完成相应的检测题目。评价设定弹性空间,对于较弱的学生以展示读为主,大多数学生检测难度会稍有提高,如根据意思说成语、说课题、说警句等。对含义深刻的古文内容,明确道理。第四步是应用,出示一个语言环境用所学内容填空,能力高的孩子也可以让他用所学内容练习说话。

小古文的学习,旨在做好中小衔接,为中学的语文学习铺路,同时让孩子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年龄段,诵读中国文化典籍,滋养学生的心灵,拓展他们的视野,以期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为了让孩子积累财富,我们正在努力。

开放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标中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一门兼容并包的学科,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尽收囊中,而系统的语文学习就略显单调,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开展了整本书阅读、辐射性阅读,力求弥补不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丰富多彩。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可以弥补教材的单篇短章的不足,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就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目前,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阅读了《犟龟》《夏洛的网》,感受到了犟龟的固执倔强,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即将阅读的是《西游记》原著。我们三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是这样操作的:三年级共八个班,每个班确定一本合适的童书,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八本书。首先,各班先阅读自己的书,然后进行交换阅读,这样就能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书。各班人数不一,短缺的书籍由学校进行购买,配置,这样一来,就可以真正地使图书流动起来。整本书的阅读是放在课下进行的,教师对整本书的章节进行规划,先进行好书推荐,然后大致规定每天阅读的篇目,学生自由阅读,甚至是仿佛阅读。最后进行阅读交流。整本书阅读,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还可以练习速读。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辐射性阅读

之所以提出辐射性阅读,没有想过这个定义是否正确,只是自己的一种想法,那就是以所学教材的某一内容为突破口,向各个方向、各个角度伸展开去,搜集并拓展阅读有关的各种内容,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我们所涉及的辐射性阅读,主要是由学习《读历史  学成语》中的困惑所引发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匮乏,使得《读历史  学成语》的学习比较艰难,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辅助学习资料,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降低孩子学习的难度,增加阅读的广度,同时能提升阅读思考的深度。

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这个班,前后集体阅读了如下书籍:《成语儿歌100首》系列4本,《多音字儿歌200首》《新经典·日日诵》第三册、第四册,《小古文》80课,《看笑话  学成语》三册,《犟龟》《夏洛的网》等,班级订阅的《小学生文摘》期期不落地在课堂上阅读。

尝试写作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活学活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中高年段,我们注重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多读多写始终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我们的写作始于二年级,在学习《成语儿歌》时,引导学生将在生活情景中运用成语等的例子记录下来,这是最初的尝试。(出示学生学以致用句子)

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开始进行循环日记的写作。最初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我手写我口,对写作不视为畏途。在扉页上,我写下了如下寄语:(出示教师寄语)学生写,家长点评,老师点评。我们坚持了一学期多的时间,学生的日记从最初的记流水账,到现在的文通句顺,用词准确。循环日记见证了学生的成长。我们不求学生写的日记多么精美,只要文通句顺就好。“日记本”也成为了班级学生的宝贝,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这是我记忆犹新的场景:

之一:谁来写日记?

在我们班里,如果老师拿着日记本,吆喝一声:谁来写日记?估计会有四十个以上的学生会把手举得高高的,嚷嚷着:“老师,给我吧!”如果老师给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而其他孩子的表情则是非常沮丧。那种两眼放光的情形,真如同饥饿的人遇见面包一般的迫不及待。

之二:日记中的家长留言

从开始写日记转转转到现在,每个学生的日记我都批阅,做点评。我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日记内容以及家长对日记的反馈,很多家长都这样反映:日记转转转转到孩子手里,孩子很高兴,家长对循环日记的写作也是非常支持,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记得最深刻的是浩然妈妈,在第一本的日记本上写道:孩子睡了,我从头挨着看了一遍孩子们的日记,看到孩子们的变化,真的是可喜可贺。家长在电话中告诉我:“昨天孩子拿着日记本回来,自己就说我一定要在日记中用上徐老师教会我的成语和歇后语等,让我的日记更有文采。”的确,这个孩子的日记,写的真不错,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写出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展示学生日记图片)

之三:我把日记本给你,你一定传给某某

第一本日记本写完之后,我让家委会给我准备了两本日记本,男生一本,女生一本,规则是男生传给女生,女生传给男生,这样交叉进行。很多次都让我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一个男孩拿着日记本,准备传给一个女生,悄悄地对女生说:“我把日记本传给你,你必须传给某某,要不,我就不传给你了。”“你能把日记本传给我吗?”……这样的情形经常看到,每每看到,我的心里其实都乐开了花。

一学期的时间,我陪着我的学生写下了4万多字的日记。我们不仅写循环日记,还注重随时练笔,如邀请常老师来讲课,学生写下眼中的常老师;去公园寻找春天,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学习《日日诵》中的颠倒歌,让学生创编颠倒歌;给学生发稿费,就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情……我有个想法,将我们四万字的日记加以编辑就是一本小书,是凝聚班级集体智慧的创编书,我想学生会更有成就感的。三年级,我们开始转童话故事,用童话故事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四五年级就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让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作品离开小学,见证他们的成长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