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表揣测语气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作副词用,一般翻译成“恐怕”“莫非”“大概”等,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莫非” 1、览物知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有时“得无”亦作“得微”,义同。如: 4、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 二、“无乃”。一般译作“恐怕”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发颛臾》) “无乃”有时不表揣测语气,而是表达很委婉的商量语气。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这是骞叔带着商量的语气向国君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平时随便、马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事情,这恐怕过于简单了吧?”这是说话人为避武断之嫌而用商量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庶几”。此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差不多”。 1、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四、“其”。此词一般译为“大概”“可能”“或许”。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谚所谓:辅车相依,唇王此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其”除可表揣测语气外,也可表反诘语气。译为“难道”等。如: 1、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3、其孰能讽之乎?(《游褒禅山记》) “其”还可劝勉,希望等祈使语气,译为“一定”“应当”“还是”等。如: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五、“盖”。此词一般译为“大概”。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缪也。(《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发颛臾》) 六、“殆”。此词一般译为“大概”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祥。(《石钟山记》)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http://qhcn.net/luntan/UploadFile/2005-3/20053191343520.gif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