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口生津的高密炉包
因为《红高粱》火了高密,因为莫言火了炉包。作为高密传统小吃的炉包是莫言老师的最爱,他还写了一首打油词:“韭菜炉包白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外加一盘豆瓣酱,要不快乐都不中。”短短几十个字,让我们见识了大作家的小情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光环下首先他是高密人。
一、缘起韩信
话说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由于战事激烈,将军寝食难安,大营厨师为韩信能吃上一顿顺口的饭菜想尽了办法。一天,厨师正制做笼包,刚装锅便遭遇敌人来偷袭,厨师赶忙紧急避险。待警报解除后,厨师回到厨房一看就傻了眼,没来得急出锅的包子被烤成黄色。这下把他急坏了,耽误将军用餐该如何是好。精明的厨师灵机一动,他将错就错将本已烤成黄色的包子,下锅一煎,用面糊勾芡,然后再翻转出锅,只见被化妆后的包子,上了金黄酥脆的嘎巴,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呈现在将军面前时,将军连声称好,问如此美味叫什么名字?厨师随口答到“炉包”,“炉包”由此得名。见将军如此喜爱,大营厨师细心揣摩,几经改良,“炉包”成为韩信将军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后来,这手艺被从当地招来帮厨的人“偷”学到了手,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形成了香、焦、酥、脆、菜生、肉熟为特点的地方美食--“高密炉包”。
二、炉包非生煎
看了上面的制过程您肯定会说了,这是什么炉包这不就是上海的生煎包吗,有啥稀奇的,如果您真以为这是生煎可还真就误会它了。下面我跟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咱先说这馅,肉熟而菜不烂是其独道之处。高密炉包的馅料以鲜猪肉、大白菜、韭菜为主,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那炉包馅儿,咬一口,直冒油。白菜吃在嘴里似熟非熟,一咬咯吱咯吱响,偶尔咬着一块囫囵肉,却烂烂的,香香的,含在嘴里好长时间不舍得咽下去。为啥猪肉熟了,白菜还咯吱作响?对于高密炉包这是最绝的:一是做馅时不将肉剁碎,而是把它切成筷子粗细的条,然后改成肉丁。二是做馅的蔬菜,无论是白菜(不要菜叶)或韭菜,不将其剁成碎末,而是一刀刀切碎。只要做到这两点,就能使炉包肉熟而菜不烂。而生煎的关键则是肉馅鲜嫩汤多。
再说这煎也是有讲究的,要选用平底锅,包子下锅前在锅底刷上一层薄薄的油,将包子小火先略煎一下,接着用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清糊,倒入锅中,没到包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然后盖上锅盖。先用大火,等锅内有吱啦响的声音后,改用小火。几分钟后揭开锅盖就会看到,一个一个炉包紧紧挤在在一起,水没了,包子也熟了,最后可以刷上一层油。出锅时,大厨可以来个很酷的造型,把平底锅抛空翻转,把包子褶朝下扣在盘子里,只见包子紧密相连,一铲子铲起来仍是一个整体,底部金黄一片,形成酥脆的嘎巴,薄如蝉翼,入口即碎,那感觉妙不可言。间隙中有些许的镂空如冰花儿般,甚是好看。生煎的做法有所有不同,平底锅是一样的,抹油是一样的,生煎时需把包子整齐摆好,要一个挨一个,煎时应均匀地洒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壶洒水,以便洒在缝隙处,使之渗入平锅底部为好。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再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此时可淋油少许,约五分钟后即可食用。包口粘有黑芝麻,包身洁白松软,包底金黄硬脆,这便是生煎的精髓所在。
最后是外形,说是叫炉包想必一定是包子吧,哈哈,其实它是一个大号的饺子。故事讲完了,您一定也垂涎三尺了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去高密品尝那正宗的炉包吧。
名人也好,常人也罢,改不掉是是乡音,忘不掉是乡情,唤起记忆的永远是那舌尖上的味道。
王
蕾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新浪微博:@王蕾营养师
QQ:51897107
电话:13552909063
原创博文,媒体刊登或转载请联系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