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下风”解
(2019-11-18 22:24:20)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 |
分类: 语文知识研究 |
四川省绵竹中学
晚上见到徒弟马艳老师发给我的短信,学生见到“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这一句话,不知如何译。她四处都没找到翻译,于是问了我。显然难就难在“从车下风”这一短语。
我的答复如下:
此语的出处在《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此句为张仪的说词。
张仪是个无所不用其极、心肠较为歹毒的说客,所以他的游说,大多以势压人、威逼利诱、恐吓敲诈。威逼是为了拆散合纵联盟、强迫楚国放弃与秦国敌对的外交政策,利诱是为了树立连横同盟、拉拢楚国加入连横战线、侍奉秦国。虽然张仪是在纸上谈兵、用语言说出秦国伐楚的军事部署,但武力的威慑、军队的逼近、战争的硝烟,仿佛已近在眼前,构成了谈判、交涉时的巨大筹码,足以引起楚王的恐惧,最终迫使楚国就范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背后的暴力威胁。
在用暴力威胁的同时,张仪批驳了一番论敌,指出了苏秦人格上的缺陷,借此污损敌人。并指出了合纵战略的致命弱点:用弱国去进攻强国,会使弱国越来越弱。对领军人物和战略观点的批判,使合纵战略成为无根之木。
其实暴力威胁和批驳合纵都是在"破",如果仅有"破"而没有"立",那么对方就看不到出路,就不能真正就范自己的意图。所以张仪在一整段"破"之后,开始了"立",指出了连横事秦的众多好处,诱之以利,使楚王看到了放弃合纵、改用连横的光明前程。于是很快就被张仪说服了。
张仪虽为狼子野心,但外交辞令却是极为讲究的,表面下谦恭,实际上是诱敌之举,只可惜却让楚王中了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