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特色题举隅天津如此考图文转换,真绝!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 |
分类: 考试研究 |
天津如此考图文转换,真绝!
四川省绵竹中学
2018年天津卷考了这样一道语用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6 分)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特色解读】此题算是一道非常有创意的语用题,可以说是图文转换,可以说是漫画欣赏,还可以说是艺术比较。此题引发的语文空间非常宽阔。
从图文转换来说,涉及到观察与理解。
考生稍加注意,会发现整幅漫画,浓缩在一间教室中。画面的右下角,即教室的前端放着一张凳,上坐一位穿着长衫的男教师,他左手拿着一把二胡,右腿搁在左腿膝盖上,正在边拉边唱。凳子的前面放着几排长桌,每排约摸坐了三个学生。学生的相貌虽未具体画出,但从每个人张开的嘴巴上,分明见到他们都在专注而认真地跟唱。
不过命题老师与众不同的是,并不考查漫画介绍或描述,而是抛出一个比较性的探究题。
从探究角度,涉及到小说写作与漫画创造。
鲁迅的话,针对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是他塑造人物常用技法的精警的总结,与其对人作全面刻画,不如“画眼睛”。
丰子恺进行的是漫画创造,漫画需要夸张与突出,不过因主旨需要,不一定非得画人的眼睛,而是另一种画眼睛之法,即突出画面重点与细节。
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是单桢画,目的是生动描绘了乡村学校音乐课的情景。如何突出这堂课,不单要考虑画题和画、图形和方位、教师与学生、画面意和画外意等,更为重要的是突出音乐课的特质:“唱”与“听”。
在丰子恺看来,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唱和听,所以只要带上自己的嘴巴和耳朵就可以了。所以对人物的刻画,并没放在“眼睛”上,而是放在人物的“耳朵”与“觜巴”上,特别是“觜巴”,因为它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了师生的忘情与陶醉。
看了这桢画,我们会发现,其实丰子恺用了另一种“画眼睛”的笔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嘴巴”的表现,二是“简陋”与“丰富”的对比,三是“树枝”探脑进入,深受吸引。
这道题没有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辨异,可求同。探究的广度、细度与深度,将决定答案的高度。
有人将答案表述如下,笔者觉得不错,但这绝不是唯一答案,也不是最佳答案。
在记叙文中,截取最鲜明、最动人、最能反映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而“闪光的瞬间”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在人物的眼睛上,而音乐课的闪光瞬间却在耳朵上,所以本幅漫画的重点,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闪光点不是眼睛,所以没有画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