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和”思想
(2017-07-22 15:08:55)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国学精华 |
孟子的“人和”思想
四川省绵竹中学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为看重“人和”的思想家。
他在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对“和”的重要作了有力阐述: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指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地利”指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还包括兵甲和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这两方面,于攻守来说都重要。不过,相比较而言,“天时”不如地利。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方尽管获得了发起进攻的有利条件,包围后进行攻打,但还是没能攻下,这是因为小城占据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城墙高而坚固,护城河宽而深寒,武器装备更为精良,粮食更为充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和”指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在孟子看来,它是三条件中最重要的。无论是城墙和护城河,还是武器装备和粮食,可以说极尽地利,但为何失守了呢?这是因为城中人不能众志成城,纷纷离弃了自己的城池,得地利又怎么样呢?
孟子进一步发挥:
域民不以封缰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句话强调,这些“地利”条件都不是主要的,能起最根本作用的当为“人和”。
“人和”如何重要,怎样才能得到它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于统治者来说,关键在于“得道”。所谓“得道”,指统治者有仁德,推恩于民,能施行“仁政”,护民,养民。教民,治礼义,“驱而之善”。这样的话就能达到“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那么如何创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孟子认为,在社会中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家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表明,给人以爱,就需要“以仁存心”;给人以敬,则需要“以礼存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做到了互爱互敬,不就可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
孟子特别强调,统治者要秉仁心以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如查做到了这些,都还得不到人们的亲近,那就要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国家治理好了,社会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袁行霈先生说,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的确,从古至今,“人和”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中国社会,无论是家庭,还是集休;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人和”都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
从孟子的“人和”思想,到当下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精神,其间一脉相承,也有着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