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新读系列: 《拿来主义》逻辑结构与论证技巧欣赏

标签:
教学研究高质学习 |
分类: 高质阅读 |
旧课新读系列:
《拿来主义》逻辑结构与论证技巧欣赏
四川绵竹中学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篇杂文,却杂而不乱,很大程度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论证技巧。
先说逻辑结构。
透过此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流畅思路:
批驳“闭关主义”(略)和“送去主义”(详)——确立“拿来主义”的主张
全文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展开。
这是总体思路。
接着看细节。
“拿来主义”的内涵呈现: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可以说无论是全篇,还是局部,这篇杂文,都讲求结构的逻辑性,因而全文并不松散,而显得严谨集中。
这种结构的严谨,与丰富的论证技巧有关。
除了上面列示因果分析论证外,最突出的便是比喻论证技巧。
这一宏大的比喻郡,将“拿来主义”的主张阐述得全面、形象、生动,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化。
除了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技巧,还有对比、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对比)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尼采,只是给予,发了疯
中国,只是送去,我们的子孙就会沦为乞丐。(类比)
通过举例,将送去主义者一味地讨好的媚外嘴脸暴露无遗。
可以说,一篇文章能做到结构严谨而又论证充分,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对于像鲁迅这样的大家来说,就是一挥而就的事情。
《拿来主义》可以作为议论文的典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品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