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课重读系列:《祝福》中的“变”与“不变”

(2016-12-24 11:29:00)
标签:

高质学习

教学研究

分类: 高质阅读

旧课重读系列:

《祝福》中的“变”与“不变”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读小说,是很有趣的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读法,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

又一次读《祝福》,笔者想到了一种新读法,就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赏读小说。

一、祥林嫂的“变”与“不变”

1、外貌与生存状况“变”了,耻辱的身份没变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三处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沦为乞丐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最后一次的变化最大,正如文中所说“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两颊由起初“还是红的”到“已经消失了血色”最后是“黄中带黑”,表明身体由强到衰的巨大变化。

祥林嫂的人生状态有了变化,初到鲁镇的她生活虽然困苦,“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再到鲁镇的她在生活的重压下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沦为乞丐的她则一无所有,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在这巨大的人生变化中,她寡妇的身份没变,先后死去两个丈夫。这成了她悲剧的源头,成了她一生耻辱的标志。

2、精神与心理 “变”了,思想不“变”

祥林嫂的精神与心理的变化除了前面的三次外貌有所显现,还体现在如下细节中:

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祥林嫂给人的印象都是“顺着眼”,表明她老实安分,相信勤劳可以养活自己。初到鲁镇,虽然有死了丈夫祥林的伤痛,但她还有生活希望与追求,还可以用精神的力量抗拒人生带给她的灾难,她的内心是明净的。

再到鲁镇,死了第二个丈夫,狠吃了她心爱的儿子阿毛,她的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已经动摇,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

她在讲阿毛的故事时,“她抬起的是没有神采的眼睛”,而对人们的日渐淡漠,面对听客们冷冰冰的笑容,她“只是直着眼睛”,她的心里只有痛苦与后悔,管不了别人的情感与态度,她还是要向别人倾吐,直到人们厌倦,听到她一开讲,“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此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从别的人与物引出她的阿毛,阿毛的故事。最终从人们又冷又尖的笔脸上,觉出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一眼,并不回答一句话。”可以说祥林嫂由寻求同情安慰到泯灭希望,内心变得更加孤独苦闷。

阿毛带来苦痛与忧伤还没结束,“头上疮疤”这一耻辱标志,让祥林嫂坠入了恐惧的深渊。面对柳妈的盯视,她“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这当中更多的是不好意思。而柳妈所讲的阎王要将祥林嫂锯成两半分给争抢的两个男人的话,让祥林嫂极为苦闷,“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她拿出行动,按柳妈的指引捐了门槛。

不少人又开始对祥林嫂产生了新的趣味,拿她头上的疮疤嘲笑她,祥林嫂明白自己无法得到他人的安慰,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不过她想着自己捐了门槛,赎了罪,“眼神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冬至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没想到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声断喝,一下断了她的希望。“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可以说祥林嫂重回鲁镇的这些日子,她的内心与精神经历了炼狱般的煎熬,精神之堤开始崩塌。

到祥林嫂沦为乞丐时,她变得神情呆滞,近似木偶,精神完全枯竭。她的精神上再无寄托,充满了对死后阴间惨象的无尽恐惧。可以说,此时的她,已经从肉体到精神完全地垮掉了。

祥林嫂由灵活到呆滞,最终成为木偶人,表现了这个苦命女人的精神与心理的巨大变化。

唯一没有变化的是祥林嫂的思想,她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脏女人。她的思想顺从的是封建贞节观念,从这一点上来说,祥林嫂同样愚昧。

二、四叔、四婶的“变”与“不变”

四叔、四婶的“变”表现在对祥林嫂的行为上。由容留到撵走,全都是因为干活买力到忘性大,无用处这一变化。

不变的是对祥林嫂情感与态度。可以说他们骨子里是贱视祥林嫂的。

先看四叔。

祥林嫂初到鲁镇,四叔见她是寡妇,便“皱了皱眉”;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他则骂祥林嫂为“谬种”。还“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再说四婶。

四婶听祥林嫂充满呜咽地讲阿毛的故事,“眼圈有些红”,或许是女人家脆弱的情感神经,她与四叔容留祥林嫂,很大程度上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而祥林嫂又特别勤劳买力,总是“顺着眼”。她同样认为祥林嫂不干净。所以她先后两次禁绝祥林嫂动祭品,哪怕祥林嫂捐了门槛,赎了罪。

三、柳妈的“变”与“不变”

柳妈的“变”表现在一方面告诉祥林嫂应当去土地庙去捐门槛,还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似乎是善意,想让祥林嫂脱离苦海;另一方面又对祥林嫂改嫁额上留下疮疤进行奚落,主张祥林嫂“撞死”,还把她与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又显得无情冷漠。

柳妈“不变”的是封建思想,她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嘲弄全都源于头脑里所接受的毒素和心灵的空虚。

四、听客们的“变”与“不变”

  听客们的“变”表现为不断地发现祥林嫂身上的有趣的事,先后有“阿毛的故事”和“祥林嫂额上疮疤的故事”。

“不变”的是由好奇到厌烦到唾弃。

五、“我”的“变”与“不变”

“我”的“变”表现在对鲁四老爷充满厌恶,对鲁镇的冷漠、保守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的“变”还表现在对祥林嫂问题的支支吾吾的回答。

“不变”的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整个鲁镇社会,“变”的是像祥林嫂这样的穷苦人的由“生”到“灭”,“不变”的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习俗,“不变”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变的是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绝对统治。

由上面的五大“变”与“不变”,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思想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无论是上流贵人,还是下层平民,它都植根于他们的精神深处,共同编织一张天罗地网将祥林嫂罩住,致她于死地。这是祥林嫂之死的根源。这种思想还侵害了祥林嫂,这让想救祥林嫂的正直有觉悟的“我”也无能为力。另外,不可否认的是,鲁镇社会的冷酷与麻林,也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外部根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