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的诗眼
(2016-12-16 23:07:14)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 |
分类: 高质阅读 |
《虞美人》的诗眼
四川省绵竹中学
《虞美人》全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诗眼是哪个字呢?有人认为是“改”,因为联想李煜的遭际可知,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只一个“改”字,却带来绵绵无穷的“愁”。
有人认为是“愁”,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说是千古绝唱,诗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词人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这两种意见,哪一种更为合理?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诗眼。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正如宋代俞文豹在《吹剑录》中所说的“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
一个“改”字,一个“愁”字,哪个最能开拓意旨?哪个表现力最强?
笔者认为是“改”。“愁”是全词的情感所在,是主旨
诗眼的推敲,要立足于全篇,不能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现在我们来看全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暗点“改”,词人沦为阶下囚,过着极为屈辱的生活,度日如年。“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象征,词人却希望它结束,不希望悲苦的日子延续下去。可是大自然不谙人事、人心,依然从春到夏,再由秋到冬,再由冬到春。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不,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不寄希望于将来,就要回想过去,可是回想过去除了痛苦,除了悔眼,就再也没有其它,实在“不堪回首”。过去的一切都勾发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囚居异邦之愁。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可以说,这同样是点“改”,强调的是变化的心境。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朱颜改”点开去:有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容颜的消退,有词人由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地位的改变,有词人因心伤而面容憔悴,有词人人生感受的改变。
词人因而改而愁。所以他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还是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全词解析是为明了。有关内容如下:
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依此解析思路,可见全词各处都与“改”有关,大致表现为“改”之悟——“改”之思——“改”之多——“改”之情
总而言之,本词靠一个“改”字,极为妥切地抒写了唐后主李煜怀念故国之思,哀叹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