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感”与“课感”
(2016-10-23 21:19:39)
标签:
教学研究 |
分类: 理想课堂 |
说说“教感”与“课感”
四川省绵竹中学
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感”相当熟悉。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包括语言的形象感、分寸感、畅达感与情味感。
但对“教感”与“课感”,可能我们还有些陌生。其实,无论是“语感”,还是“教感”与“课感”,都是一种心理感觉,只是对象不同:前者是语言,后者是教学与课堂。这里的“教感”与“课感”是就教师而言的。
作为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肯定要具有“教感”。所谓“教感”,就是不管我们拿到什么样的文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教学对象,不管我们碰到了什么样的偶发事件,所具有的一种快捷反应、教学直觉和内在把握。
就语文教学来说,通常有这样一些“教感”:
一是语言在场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尽管它包含有思想,却不等同政治;尽管它包含有科学,却不等同于数理化;尽管它包含有审美,却不等同于音乐与美术。语文教学自然要有语言在场,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语言”展开的。
二是生活在场感。语文所提供的文本,本身有生活,还可能包含作者的生活,以及文本让我们联想、观照的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并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感悟。
三是文化在场感。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自然要高度关注文化。前人的文化是经验,更是智慧,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继承,从而让内心变得强大,成为真正具有灵魂的现代人。
四是文体感。我们不反对主题组元和主题教学,但反对完全抛开文体,进行茫然的空乏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文体是语文教学一把有效钥匙。
五是慢摇感。语文教学显然不能快节奏,要慢吞细嚼,推敲词句,积累丰富语言。
当然,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说尽。
如果说“教感”是一种理性的把握,那么“课感”则是一种具体的处理机智。
在“课感”方面,王松舟老师很有研究。他认为学语文要有语感,上课要有课感。什么是课感呢?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地,迅速地果断地作出反映,而且这样的反映是有效的,是巧妙的。他曾举了这样一个两个例子,一是让学生听《二泉映月》,听完音乐,让学生谈谈感受:听出了什么?一个学生说,太悲伤了。一个学生说,太可怜了。一个学生说,太美妙了。课感不好的老师会说:不会吧,我怎么没有感觉到美妙?或者说:是吗?弄得那个孩子下不了台,王松舟老师的话语是:"你能从凄惨和可怜中听出美妙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里就运用了课感中的协调手段。第一化解了这种氛围里的不协调。第二小心翼翼保护了学生的发言。第三把这样的感觉整合到了其他学生的感觉中。另一个例子是教学实例。上《威尼斯小艇》,让学生读这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读的全是翘舌音,于是老师说:这几个字不翘舌,你听老师读一次(范读孩子读错的),再请学生读。当时其他学生笑了。这对站起来的学生是很大的伤害,于是王老师说:同学们,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这同样是注重了课感中的协调感。
王老师总结了许多课感类型,有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等。在谈到如何养成教师课感时,他提出如下办法:(1)关注学生,促发课感;(2)品味得失,领悟课感;(3)反复实践,习得课感;(4)积累经验,培养课感;(5) 精益求精,升华课感。这些办法,告诉我们,课感源于教学实践,在于教学思考总结。
这一些课感类型,最根本的是解决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让课堂和谐、有趣、高效。
作为当下的我们,应该在“教感”与“课感”方面作一些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让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