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管见:——利用古代议论性散文培养思维力
(2016-09-07 17:36:19)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文化 |
分类: 理想课堂 |
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管见
——利用古代议论性散文培养思维力
四川省绵竹中学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古代议论性散文将文化内质与思维逻辑融为一炉,我们完全可以把握语言的情感与思想中,去捕捉其思维脉博,充分地感受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选的是四篇古代议论性散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和《师说》,它们虽不全是典型的议论文,但每一篇都可以从议论的角度进行挖掘。我们不妨表格例示如下:…
课题 |
思维结构 |
思维方法 |
思维特点 |
寡人之于国也 |
疑问——解惑 |
比较思维 |
纵向深刻 |
劝学 |
观点——内质 |
联想思维 |
横向丰富 |
过秦论 |
史实——原因 |
因果思维 |
灵活敏捷 |
师说 |
新论——反观 |
对比思维 |
批判创新 |
具体来说,《寡人之于国也》是特殊的议论性散文,运用对话体,所以呈现的思维结构是:疑问——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阐述了孟子“仁政”主张。这一结构(问题——根源——办法)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
《劝学》与《寡人之于国也》,算是较为成型的古代议论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是中心观点的内质所在,意在表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作用巨大,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过秦论》也算特殊的议论性散文。前面四个自然段都是史实叙述,最后一段才是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阐述,揭示了原因所在。在史实的安排上并没有平铺直叙,重心放在秦的“崛起——扩展——一统天下”三个阶段,最后是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这样的安排突出的是“攻(创业)”“守”之变,与秦覆亡原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成了立论的厚实基础。
《师说》接近现代议论文,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接着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韩愈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一思想是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错误观念的反叛,极具进步意义。
这一组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有助于议论性思维力的培养。大致说来,有如下三方面:
一、有助于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建模
我们知道,议论文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议论文的行文结构。议论文的思维模式有四种,分别是横向辐射思维、纵向挖掘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相应的议论结构就是分论点式结构、纵向议论结构、反驳式结构和辩证结构。
《寡人之于国也》运用的是纵向挖掘思维,由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现象,到“民不加多”的原因分析,最后到解决方案的提出。这在议论文中叫层进式结构,一般是按“现象——实质——根源——危害——办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议论性思维建模意识的灌输。
《劝学》呢,运用的是纵横结合的思维模式,由中心论点到三个方面,这是原因挖掘;在论证中心论点分三个方面,这又是横向展开,相当于三个分论点。
《过秦论》总的来说,先是纵向挖掘,由“史实”到“原因”,在原因分析时,则是先分析,后得出结论。而在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时,则按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横向展开。
《师说》属于驳立结合的文章,第一、三段是立论,第二段是驳论。
通过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我们要明白,议论文无论是总分、并列结构,还是层进、对比结构,其实都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思维模式有多样,如分论点式结构、纵向议论结构、反驳式结构和辩证结构,但总的来说,最基本的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结构。我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把握基本,再灵活建模。
二、有助于议论文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把握
议论文,除了论点与论据外,是少不了分析的。四篇古代议论性散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议论文,但我们还是可从中学到一些分析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高超的分析说理艺术。集中体现在取譬设喻。你看他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先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又如他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由此,可知孟子娴熟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了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的目的。
《劝学》更不是空口讲道理,全文用20个比喻,把抽象的有关“学习”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运用比喻分析,荀子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其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们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我们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这样的比喻分析,实在是值得学习。
《过秦论》同样注重分析。在论证上一是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二是对比分析。其中对比分析十分精彩,集中在第五段,贾谊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的分析令人信服。
《师说》中的分析方法更为多样,不单有正反对比分析,又有实例分析,还有辩证分析。不仅有顺向分析,还有反向分析。不仅有“立”,还有“驳”。
当然现代议论文,分析方法不止以上这些,但这一些是主要的。
三、提高思维品质,向思维至高点进发
议论文比记叙文更讲求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体现出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特点。
可以说四篇古代议论性散文,其思维品质是不容低估的,“深刻”,要求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这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中是比较突出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要求立论新颖,思想独到,《师说》可列其中。
从议论性散文中捕捉散文家的思维特点,是为了我们自身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语文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