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重读系列:《采薇》是厌战诗吗?
(2016-03-03 10:15:16)
标签:
高质学习教学研究 |
分类: 高质阅读 |
旧课重读系列
《采薇》是厌战诗吗?
四川省绵竹中学
我们的教辅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话:
《采薇》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位戍边士兵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先写他因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猃狁的仇恨,“猃狁”导致他“靡室靡家”“不遑启居”,继而写他的军旅生活之苦,易年更岁,役期无止,转战不止,饥渴劳顿。直接写战争的场面,则表现了他“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最后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许就在这里,不是写勇猛的战士爱国献身的激情,而是写士兵对战争不满的思想感情,并且写得生动形象,真切感人。
这段话主要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由总到分,赏析具体。“对故乡的思念”说法没错,而且是最主要的情感,但“对战争的不满”这一理解则有待商榷。
这段话的理据遵循的是理性逻辑,简单地将思乡之苦与战争联系起来,却没有依照诗歌本身呈现的自然的情感逻辑进行解读,所以难以让人信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诗歌的原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第一章,如教辅资料所言,充满了对猃狁的仇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不停奔走,不得安居休息。即使到了年底,也还是回不了家。
这是否有对战争的不满呢?似乎有点,但笔者认为这一章,更多地表达士卒对敌人的憎恨和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戍卒虽处在底层,但他懂得这一素朴的道理;不清除外来之敌,家与国就不会有安宁。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三章,用重章叠句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忧苦之情,薇菜由“作”到“柔”再到“刚”,春去秋来,薇菜由嫩到老,时光无情地逝去,思乡之情更切,更浓,思乡之心更痛。因为驻地没有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而且“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意思是征役无休止,哪有片刻安身。如果说对战事漫长有些怨言,应该是此处。不过,从程度上,不至于像教辅资料所说,“不满”“厌弃”战争。
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前三章,诗人是强调: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日益深重。我们可从诗歌中体味他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诗歌无厌战情绪还可由第二部分,即四、五章看出。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这两章,从战车、战马、着装极写战争的场面:战车高大,战马强壮且训练娴熟,将士装备精良。请注意诗戨对这一些都用了褒扬色彩的词语:“业业”“骙骙”“ 翼翼”。不仅如此,第四章中,还有“一月三捷”这一细节,虽然不一定是自豪之情的宣泄,但多少有为己方打了胜仗高兴的成分。
试想,若是一个充满厌战情绪,对战争不满的人,怎么会有三四章的战场景象的描述?而且表现出褒扬的色彩与自豪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这表明,士卒在为国出征之件事上,是没有懈怠之心的,而且对战事很关切。因这这一切,都决定着他可否早些时日回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最后一章,写回乡途中所见所思所感。这一章,又一次加浓了思乡感情的浓度,融合着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主要是伤悲、哀痛。这伤悲与哀痛全都源于猃狁入侵啊。于是我们明白,为何首章要两次出现“猃狁之故”这样语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薇》不是一厌战诗,而是一首思念故乡、牵挂亲人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情感相交织的诗歌。
笔者同意教参说法,为此,引录如下一段: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