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读后

(2015-08-13 18:10:15)
标签:

高质学习

教学研究

文化

分类: 高质阅读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读后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笔者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不过,谈到小说,尤其是小说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实在应该向外,比如说看看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31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们所传达给学生的,就小说来说,实在是粗浅而且有待纠正或完善的知识:如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此说对吗?应该是以情节为中心吧)、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人物形象刻画方法(这些方面是否显得单薄了些?)等。

这里,我们来看看福斯特先生对小说的全面观照:

先听听他在《导论》中所作的强调:

小说中强烈充沛的人性特质是无可避免的;小说浸渍于人性之中,是喜是忧都躲不开,文学批评也不可避而不论。我们可以对人性不喜欢,但如果我们把它从小说中祛除或涤净,小说立刻枯萎而死;剩下的只是一堆废字。

再看看他在如下方面的讲述:

(一)故事­——时间生活与价值生活的合成

小说的基本面即故事。故事是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就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使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也只能有一个缺点:无能使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这就是能够加诸于故事性小说中的仅有的两个批评标准。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机体,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机体中的最高要素。

小说除故事外还有其他较高贵的面,如果我们把它与这些面分割,并取出来夹在钳子上——蠕蠕而动,冗长无尽,这条赤裸裸的时间绦虫——它的外表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但我们还应对它多了解一些。让我们先从日常生活这方面去察考它。

日常生活同样地充满了时间性。我们心中的思想有前后顺序;外在的言语行为大部分——不是全部——也是如此。生命中除了时间外,似乎还有别种东西。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称做“价值”。价值不用时或分来计算,而是用强度来度量。

不管什么式样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是由两种生活合成的——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而我们的行为也显示出一种双重的忠诚。

故事是叙述时间生活的,但在小说中——如果是好小说——则必须包含价值生活

(好故事,考虑时间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空间感。)如《战争与和平》它虽同样地强调时间的作用,它已超越于时间与空间之上。而那种空间感,只要我们不惊恐,就有一种鼓舞作用,其效果一如音乐。开始念《战争与和平》不久,伟大的乐章即行启奏,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奏出来的。那绝非起自故事,也非出于事件或人物,而是来自散布着这些事件及人物的广邈的俄国领域——林林总总,包括桥梁、冰土封的河流、森林、道路、花园及田野,当我们游目而过,我们就会眩目于其雄伟,振耳于其宏亮。许多小说家都有地方感,却很少有空间感。

故事与情节不同:故事可以是情节的基础,但情节则是一种较高级的结合体

二、人物——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与转化

通常在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或人物)。

当小说家彻底了解人物的一切之后,人物就会变得真实。他可以不告诉我们他所了解的是什么:许多事实,甚至十分明显的事实,都可隐而不说。但是他必须给我们这种感觉:人物虽然未经解说,但却清晰可解。就由于这点,我们看见了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另一类真实人物。

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地了解小说人物。除了阅读的一般乐趣外,我们在此为真实生活中的缺憾找到了补偿。就此意义而言,小说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它已超越了可见事实;而就我们的经验,每个人都知道可见事实之外还有他物。

人物分成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

扁平人物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例如“我永远不会舍弃米考伯先生”。

扁平人物的好处之一在易于辨认;第二种好处在于他们易为读者所记忆。

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而且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对我而言,“小说写作技巧的关键”不在遵守几项死公式而在小说家激励读者接受书中一切的能力。我并不认为叙事观点比人物关系的调和更重要。小说家必须能激励读者,这才是不可或缺的。

作家应否将读者当成心腹,让他尽知人物的一切?答案极为明显:最好不要。这样做十分危险。

三、情节——因果关系+神秘+美感

小说的特出之处在于作者不但可以使用人物之间的言行来描述人物的个性,而且可以让读者听到人物内心的独白。小说家可以闯入个人自我交通的领域,甚至更深入到潜意识领域里去。这并不需要人物真的自言自语,个人内心隐秘的悲喜之情,其原因常是难以解说的,因为一种情绪延续的时间有限,一旦变得可以以言行表达之时,情绪的本身也就变了质,与当初所感判然有别。小说家的用武之地即在这种潜意识中隐密情绪转变成言行的短径之上。他也可以显示出这种转变与独白的关系。他对内在活动的一切都有权置评。

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在情节中时间顺序仍然保有,但已为因果关系所掩盖。

欣赏情节还得要用智慧和记忆才行。神秘对情节很重要,但没有智慧绝难欣赏。

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臻及的东西。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始但亦不能以缺少“美”终;不美的小说就是失败的小说。

一般批评家均认为,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它虽需要有神秘感,然而那些神秘之物必须在后头解决清楚;读者或许可以游移于迹样的世界里,而小说家则必须头脑清醒。他必须要有能力置身于他的作品之上;在这边露出一线光亮,在那边留下了一点阴影,并且要不断地自我思考:以什么方法使情节产生最高的效果?他在下笔前早已胸有成竹。总之他置身于小说之上,以因果律控制一切,对他而言,似乎一切都已前定。

然而我们也必须自问这种方法是否就是小说写作的最好方法。为什么写小说一定要先胸有成竹?它不能自然生长吗?为什么小说家一定要置身于作品之上控制一切?他不能投身于作品之中让作品把他带到一个求知之境吗?情节尽管刺激而吸引人,然而它只不过是借自戏剧,借自有空间限制的舞台偶像而已,小说难道不能发明一种并不怎么全逻辑担却较适合本身天赋的结构法?作家应该在自己的材料里翻滚流动,而不是置身于其上;应该受材料的控制而不是控制材料。至于情节——把它藏起来,打碎它,烧掉它。让尼采所谓的“结构的大溃蚀”来临。事先安排好的都是假的。

四、幻想

我们给小说各面下定义的第一种方法,总是视它对读者的要求而定。例如故事需要读者的好奇心,人物需要读者的同情心及价值观,情节需要读者的智慧及记忆。那么幻想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它需要我们付出一点额外之物。它强迫我们去作一种不属于艺术作品所必需的适应,一种额外或附加的适应。

幻想与预言的相同之处是以神怪为内容,不同之处是神怪有大小轻重之别。

幻想的力量伸展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那些主宰幻想的力量才不受影响——那些代表理性的星辰,那些毫不变动的法律——而这种不含奇幻之事的小说有种一挥而就的味道,这也就是它们力量与魅力的秘密。它们可以只作实实在在的人物描写,对人类行为与文化作深入而尖刻的批判;但是,我们的那一道光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幻想”暗示超自然之物的存在,但并不必将之表明出来。当然明白表明出来的情形也很常见,如果分门别类的方式有助于“幻想”的阐明。我们可以将一般“幻想”作家已用过的方法列举出来——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引入神、鬼、天使、猿猴、怪物、侏儒、女巫;将平常人引进到一个无人之境,或引进到过去、未来、地球的内部,或第四度空间中去;深入人格的里层及分割人格;对另外一种作品作嘲仿及改编的工作。这些方法将不会过时而作废,并将很自然地出现于某些有此偏好的作家的作品中,并以另一种新的面貌出现。然而这些写作方法,如上所列,数目非常有限。这不但是件耐人寻味之事,同时也暗示着这一道光烛照的范围并不太广。

五、预言

预言——对我来说——是一种声调。它可以暗示任何与人情世故有关的信仰——基督教、佛教、二元论、撒旦主义,或者仅是一种人们对某种力量所表现的热切爱憎之情。至于其中哪一种最值得推介,则非我们关怀的要旨。这种暗示的含义深刻且将委婉地流露于小说家的语词转折之中。

六、图式与节奏

“图式”清晰的小说实例:一本是钟漏型;另一本是长链型。

钟漏型或长链型或其他什么型都可,只要它含有统一完整之意即可。这种图式能否与生命所提供的丰富材料结合在一起?威尔斯与詹姆士都认为不能,威尔斯进一步说,生命应该先予考虑,不能为了图式的关系对生命加以削劈。我同意威尔斯

这就是图式严谨的小说的不便之处。它可以呈现具体气氛,自自然然的衍生自情节,然而它却把生命关在门外,让小说家在没有生气的客厅中运动。美是表现出来了,但是美得过分霸道。

小说是否有某种效果可以比美于第五交响乐的整体效果?——一种当指挥棒停止之后犹萦耳不绝而实际上并未形之管弦的效果。从第一乐章、慢板,到包括诙谐曲、终曲等的第三乐章,一下子全部涌现于我们心头,并互相伸展,成为一个一体之物。这个一体之物,这个新面目,就是交响乐本身,而这种效果的达成主要在于三个大乐章中管弦合奏而出的音响之间的关系,我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节奏性”。如果这个称呼不合于一般音乐俗称,也不要紧;我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小说中有否与此种关系相称之物?

我找不出此相称之物。但这并非表示没有;在音乐中,小说并不难找到它的最近似的对称品。

音乐,虽然我们在其中找不到人类,它的法则也只是些繁复的符号,但在它的终极表达中为小说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这种美小说或可以它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而这种形态就是扩展。对此观念小说家必须谨守不逾:是扩展而不是完成,是大开大放而不是圆圆满满的结束。当交响乐奏完,而我们却感觉到那些组成交响乐的音符曲调已经获得了解放,它们在整体的节奏中已找到了它个人的自由。小说能不能也这样?《战争与和平》不是也曾经给我们这种感觉吗?——这本书为这个讲座拉开了序幕,现在也必须由它把幕拉上。这本书极为杂乱无章,但是当我们阅读时,我们难道感觉不出管弦的宏伟音响在我们身后冉冉响起?而读完全书之后,书中的林林总总——甚至包括那些战策的目录——不是像已获得一种比当时实际情形能允许的更为伟大的存在吗? 

一口气读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并作如上精要摘录,有这样的感悟与思考:

1、小说的教学与探讨离不开经典例析。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是一本不难看懂的具有演讲性质的书,因为他的观点全建立在经典小说的赏析之上。

2、小说从内容上来说不管有多复杂,表现人性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3、小说情节离不开故事,但又不止于故事,它要求突出因果关系,具有神秘性和美感。要注意体现价值生活。

4、小说人物的刻画,可刻画扁平人物,也可刻画圆形人物,还可以作两种人物类型的转化工作。

5、小说允许幻想,也允许预言,都可体现对宇宙、人类的终极关怀。

6、小说要讲求图式与节奏,但不能僵化,否则会像花朵一样枯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