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逍遥游》中的“鲲鹏”

(2014-05-18 17:00:51)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质阅读

《逍遥游》中的“鲲鹏”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鲲鹏”是《逍遥游》中致力刻画的形象。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具体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第一次,运用比喻、夸张,在阔大的背景中刻画了雄健的鲲鹏形象。“不知其几千里”以无限的宽度写出了鹏的大,“翼若垂天之云”用形象生动笔法写出了鲲鹏翅膀的大而有力。用笔汪洋恣肆。

第二次,借《谐书》记载,细致描绘鲲鹏形象,着重写它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显得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次,再次借问答雕琢鲲鹏形象。增加了比喻喻体,“背若泰山”,添加了形容词、动词,如“广”“修”“绝(云气)”“负(青天)”,将“徙”变“适”。鲲鹏形象同样显得傲岸、雄伟。

这就有一个问题,庄子一方面如此不避重复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鲲鹏形象,还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对鲲鹏的嘲笑,一方面又从原则上否定鲲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这是为什么?

依笔者想来,当与庄子“用世”不得,内心绝望苦闷有关。庄子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鲲鹏的形象里,寄托着自己难言的苦衷。什么样的苦衷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鲲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鲲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可以说庄子之所以对鲲鹏情有独钟,是因为鲲鹏与他自己一样有着高远的理想和不为世人理解的雄心壮志。鲲鹏尽管威武壮美,有着凌云壮志,然而想飞上九万里高空必须要凭借六月海动大风,要想从九万里高空徙往南冥必须要无所阻塞,万物皆有待,大鹏也不能幸免,这又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这让鲲鹏有着悲剧色彩。这就如同庄子,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有着不为人理解的弃绝功名利禄的逍遥游理想,这在世俗人的眼里,却是极傻的想法。

鲲鹏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庄子理想、生命和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鲲鹏这一形象,还是庄子复杂心态的凝聚物。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鲲鹏的形象交织了庄子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无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复杂的矛盾心态。

实在是意蕴丰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