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鼓励教育育儿经验分享 |
分类: 韬妈作品 |
我是一个做事仔细而认真的人。所以,也希望读小学的儿子能事事“认真”,因此,我对他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多有指手划脚,本意是希望通过我的不断提醒、不断纠错修正他的行为。
周末,儿子写完作文,让我给修改。当我第三次提出某段需要重写时,儿子不接受了,“你总是挑我的毛病,说我这不好那不好的,我做得好的时候你怎么看不见?”。看着他情绪激动,眼圈发红,我赶紧耐心地解释:“把问题都改正了,你不就更进一步了吗?如果看不到这些错误,你怎么进步呢?”“你就只会盯着我的缺点!你就是看我不顺眼!”儿子眼中的泪珠终于滴落下来,他快速地擦了一把泪水,转身进了书房。
看着他倔强的背影,耳中是他刻意压抑的呜咽声和那句“你就只会盯着我的缺点!”。我呆呆地立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儿子这么激烈的情绪反应,还是第一次。我让他改正错误,不对吗?我让他对待事情要认真,有错吗?好几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了。
直到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一篇博客文章《一个失败妈妈的自述》,这位妈妈有一个读高一的儿子,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采取的是唠叨、批评、指责、强制式的管理。小学期间,孩子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5名。初中住校后,孩子觉得终于自由了,学习目的不明确,贪玩,成绩下滑。进入高中后,他早恋,偷拿父母的钱买手机,偷偷抽烟......这位妈妈的自述,既让我同情,又让我忍不住“对号入座”。心理疏导师听了这位妈妈的介绍,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或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看到了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的批评、命令、责怪,让孩子感受不到被关心、被关爱,感受不到认可、肯定和激励,所以就产生了心理需要的缺失,为了满足这方面的缺失,孩子就会寻求一些出格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这段话,当真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我终于找到了这几日苦苦思索而不得解的答案:要求孩子“认真”没有错,错在沟通方式上。批评多了,不但没能让儿子越来越认真,反倒让他产生了抵抗情绪。如果继续下去,真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做到不批评,并多挖掘儿子的优点,鼓励他。
弹钢琴时,即使整首曲子弹得不流畅,我也会表扬他手型好,手指挥动做得好;语文测试成绩不理想,我跟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虽然分数不高,但阅读题目全做对了,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英语听写有错误,我仍然看到他的书写更加规范,每天努力地听英语录音......
渐渐地,我们的生活中少了训斥,少了争执,多了一份心平气和的沟通,多了一份畅所欲言的讨论,多了一份平淡生活中的快乐分享。
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儿子的语文考了87.5分。看到这张考卷,我内心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抓狂冲动,他还从来没有得过这么低的分数。看得出,儿子的情绪很低落,他知道自己考得不好。最后,我还是忍住了冲动,跟儿子一起找错题、分析原因。为了减少他的压力,我开导他(其实也是开导自己):“这次考试已经结束,过去就过去了。你只要继续努力,认真学习,下一次,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妈妈相信你!”
儿子眼圈红红的:“妈妈,我想拥抱你一下!”拥抱住儿子,儿子趴在我耳边:“妈妈,我一定会努力的!”声音掷地有声。